正文 第79章 明清紫禁城與中國古代建築(7)(3 / 3)

其中宮殿、壇廟建築,多以各種附屬建築來襯托主體建築。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室內裝飾是隨著起居習慣和裝修、家具的演變而逐步發生變化。四是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從春秋起,不斷發展,大致到明代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手法。在園林方麵:中國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因地製宜,掘池造山,布置房屋花木,並利用環境組織借景,構成富有自然風趣的園林。這種自然風趣的園林,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藝術再現。在城市方麵:中國的城市往往以宮室為主體,輔以官署和生產生活有關的建築以及城垣、壕溝等防禦設施而構建起來的。城市的布局,尤其是都城的布局力求方正和對稱,並以建築物的體量和色彩來強調宮室為主體的城市中軸線的作用。也有不少城市采用因地製宜的布局方式,雖然城市輪廓並不規則,但道路係統仍力求整齊。在工官製度方麵:中國古代的工官製度主要是掌管統治階級的城市和建築設計、征工、征料與施工組織管理,同時對於總結經驗,統一做法實行建築“標準化”,也發揮一定的推動作用,如《營造法式》的編著就是工官製度的產物,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

同樣,傅熹年也從木結構建築、院落式的布置、城市規劃、自然山水式的園林布置等多個方麵,探討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始終沿用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基本特點,而不像世界其他地區那樣開始為木建築,後經一段發展轉為磚石結構房屋。中國古代建築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築物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地位於其前方兩側,以回廊或圍牆圍出矩形庭院。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基本的組合單元,較大建築群組可在縱軸線上串聯若幹院落,每院稱一“進”;更大的還可在主軸之側加次要軸線一至數條,每條稱為一“路”。各種不同規模的住宅、宮殿、衙署、寺觀等就是這樣組成的。中國至遲在商代已出現城市,在西周初和春秋、戰國時都曾大量營建城市,形成根據政治、軍事、經濟需要,按一定規劃分級建城的傳統。中國有悠久的造園傳統,而以兼供遊賞、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園最具特色。這種園林南北朝以後漸盛,宋以後受山水畫和詩詞的影響而日趨精巧,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又不簡單地模擬自然,而是追求中國山水畫和詩詞的意境,以略帶寫意的手法,創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

綜合上述幾種觀點,我們認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從建築結構、單體建築、群體布局、工官製度四個方麵加以概括。

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凡一座建築物皆因其材料而產生其結構法,更因此結構而產生其形式上之特征。”在這裏,梁思成強調了建築材料對建築結構、形式特征形成的重要性。中國古代建築始終以木料為主要構材,而不像世界其他地區那樣開始為木材料,後經一段發展轉為磚石結構房屋,因而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點。

古代的木構架結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呈現出不少優點:由於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建築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牆壁隻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這樣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牆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同時因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餘地,即使牆倒而屋不塌,有利於提供安全保障,如可減少地震損害等。林木分布廣泛,便於就地取材,且比磚石材料易於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