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明清紫禁城與中國古代建築(8)(3 / 3)

由於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隨之出現了獨特的單體造型和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1.獨特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讚賞。

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出於隨意的設計,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簷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2000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翬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統一的佳例。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造型外觀,一般可以分作台基、屋身和屋頂三個部分。台基是建築物的下部基礎,承托著全部上層建築的重量。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高大的台基不僅使上部建築華麗壯觀,而且也有防潮去濕的作用。單體建築的平麵形式多樣,有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這些不同的平麵形式,既豐富了台基的不同做法,也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麵形象起著重要作用。

屋身部分由承重的柱梁和圍護的牆體、門窗等構成,由於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因此,屋身的處理顯得十分靈活,一方麵可以通過柱梁結構來靈活調度開間、麵闊和步架、進深,另一方麵可以任意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簷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

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采用較大的出簷。以利采光和排水,南北朝以後出現了凹曲屋麵。同時,四麵坡的屋頂在角脊下要加一條角梁,角梁高度一般為椽徑的3倍,在椽與角梁相並處,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條,逐漸墊高,這就出現屋簷在屋角處翹起的現象。屋麵凹曲,屋角上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在重要的建築物上,還以屋頂的形式來區分建築的等級。

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建築的藝術形象。它們的造型不僅莊嚴雄偉,而且優美柔和。

2.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杆,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麵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特別是在一些華麗雄偉的建築物屋頂上,除屋脊外還裝飾著人物、飛禽、走獸和各種形式的圖案花紋。

如故宮太和殿,重簷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簷角部位各飾有11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簷裝修,它既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又是裝飾性特強的構築物。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麵的藝術效果。內簷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槅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杆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息。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的天花製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梁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枝條在梁架間搭製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複雜,下方上圓,由多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