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木構架需在外表塗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畫便成為木建築外觀的重要特點。至遲在春秋時,已出現建築彩畫。秦漢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定的製度和規格,宋《營造法式》上有詳細的規定。明清時期更加程序化並作為建築等級劃分的一種標誌。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另一類是後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麵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就是在明清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製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麵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而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的蘇式彩畫,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築材料,防水性能強,起初是從陶瓷發展而來的,從出土實物得知,在商周時期已經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質地與琉璃瓦很近似。但是由於琉璃畢竟是貴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時期才開始在建築上使用,其時仍然是在局部作為點綴裝飾。到宋元時期出現了用琉璃瓦全部鋪蓋屋頂或包砌全部建築的情況。現在河南開封的北宋佑國寺塔(俗稱鐵塔)就是全部用琉璃磚瓦包砌的。到了明清時期,琉璃瓦件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量也大大增長,皇家建築和一些重要建築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並以黃色為最高貴,隻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築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築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築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代雍正時,皇帝特準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11個,最少的是3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麵為騎鶴仙人,然後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築牆麵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麵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築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牆、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牆、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築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古建築上的雕刻、塑製裝飾有很久的曆史,在《左傳》莊公二十三、二十四年上就有:“丹桓宮之楹”、“刻其桷”的記載。建築雕塑藝術在兩三千年來的發展過程中踵事增華,並且吸收了許多外來成分,豐富了自己的內容。其中尤以吸收佛教藝術為多,如像蓮花瓣組成的須彌座,在建築物的台基、柱礎、龕座以至室內裝飾等處都被廣泛利用,幾乎成了建築雕飾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製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裏麵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