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明清紫禁城與中國古代建築(9)(2 / 3)

古建築雕刻的表現技法,大致可分為線刻、平雕、浮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半圓雕等種類。宋代《營造法式》中總結了四種石刻表現技法,基本上概括了幾千年來古建築雕刻的表現形式。素平:這是最簡單的做法,即把磚石表麵打製光平的技法;減地平鈒:即一般稱之為陰刻的技法,把石麵打磨光平之後,向下平刻出各式花紋圖案和各種題材;剔地隱起:即把表麵打製光平之後,刻去不需要的部分,留出需要的各式花紋圖案和各種題材,一般稱之為陽刻;剔地起突:也就是現代稱之為浮雕的表現形式,包括淺浮雕、高浮雕。以上這四種表現形式和雕刻方法均是在建築物上的雕刻方法。這幾種表現形式雖然列在該書“石作”內,但磚、木、金屬等也基本相同。

三、中軸均稱與靈活自由的兩種群體布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建築群體的布局在中國古代既存在強調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方式,也存在活潑自由的“雖有人作,宛如天開”的群體布局手段。由於前者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宗法、禮製等製度密切結合,因而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布局的主導性方式。這也是“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征。

1.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置

中國古代建築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院落式布置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隻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製采取變通形式,或因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遊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主要建築物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分列兩側,並以回廊或圍牆圍出矩形庭院。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或在主軸線兩側建立輔助軸線,布置輔助院落。

各種不同規模的住宅、宮殿、衙署、寺觀等就是這樣組成的。如曲阜孔廟在主軸線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為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製建築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係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

四進院落的平麵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麵,加之院中培花植樹,置山疊景,使空間環境更清新活潑,寧靜宜人。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生活、實用的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宗法、禮教製度。在軸線與院落的組織下,各座建築被賦予了不同的品格,主體建築處於中心地位,輔助建築從屬前後、左右,這正好滿足“主從”、“尊卑”的禮製要求。

2.方正嚴謹的城市規劃

城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商周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的城市,並開始形成根據政治、軍事、經濟需要,按一定規劃分級建城的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匠人》從禮製的角度對都城的布局、大小以及宮室、宗祀、市朝、居民區、道路的規劃作出了規定。雖然《管子·乘馬》中也提出了因地製宜的城市規劃思想,但在一個強調禮製的社會裏,《考工記》的城市規劃思想顯然更有影響,所以,在以後曆代都城的建設中,都或多或少地比附其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