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和一些重要府城、州城,大多是以宮室或衙署為主體規劃建設的。宮室與衙署是放大了的院落建築,其布局無疑是采用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置形式。城內居民區自戰國至唐代均實行裏坊製。裏坊大多為矩形,四周有坊牆,每麵設一坊門,實行宵禁。坊內又被小街分為若幹塊,庭院式住宅列於其中。城內商業集中於市,按行業排列,圍以市牆,四麵開市門,中心有樓。坊、市實際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縱橫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網,與宮城、衙署組成一個整體,唐長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雖然北宋後拆除坊牆,民居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街巷,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但宮室、衙署仍是城市規劃的主體,其道路係統仍力求整齊,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便是典型的例證。因此,自三國鄴城以後,無論裏坊製或者是街巷製,凡按規劃修建或改建過的城市,大多平麵規整,街巷方正,有一條中軸線,從遺存的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府城、州城、縣城中均可見其概貌。
3.活潑自由的園林布置
中國有悠久的造園傳統,並以兼供遊賞、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園林最具特色。這種園林南北朝以後漸盛,宋以後受山水畫和詩詞的影響而日趨精巧,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又不簡單地模擬自然,而是追求中國山水畫和詩詞的意境,以略帶寫意的手法,創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的景物。宅旁園林多是人造景物,故在疊山理水方麵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表現出深山窮穀、絕壁危磯的效果。園景中山水花樹與廳、榭、亭館並重,建築密度頗大,多隨宜曲折布置,較少采用對稱手法。至於大型園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常常劃分成若幹景區,在統一規劃下分群組安排建築,其布局往往是局部嚴謹,但整體仍活潑自由。雖然其手法與私家宅園有所不同處,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追求意境方麵則是一致的。
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即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來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創作角度來說,創作者通過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從欣賞角度而言,賞景者能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盤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岩宮的飛升岩等。無論是治世境界,還是自然境界,或是神仙境界,都比現實的世界要自由得多,或許可以說,活潑自由的園林布置正是這種境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