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認識癌症——做到降魔心中有數(2 / 3)

(2)破壞正常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惡性腫瘤的浸潤生長使其很容易破壞所在或鄰近正常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如宮頸癌可破壞膀胱和直腸的結構和功能;白血病細胞可破壞骨髓組織引起造血障礙;肝癌破壞肝髒結構和功能等。

(3)出血。當腫瘤侵犯到血管時還可以引起m血,如鼻咽癌的鼻tI血、肺癌的咯血、胃癌的吐血、大腸癌的便血、宮頸癌的接觸性出血等。

(4)疼痛。當腫瘤壓迫或侵犯神經時,可引起比較頑固的疼痛。如肝癌時肝包膜緊張引起的肝區痛;肺癌侵及胸壁引起的胸痛;腦腫瘤引起的頭痛;腹膜後腫瘤引起的腰背疼痛等。

(5)感染和發熱。惡性腫瘤生長較快,長到一定大小,就會因為相對營養不足而m現癌組織壞死,壞死組織很容易滋生細菌而合並感染。另外,晚期癌症引起的免疫功能降低,可導致全身許多器官的感染。壞死物質的吸收和感染都會引起患者發熱。

(6)惡病質。大多數晚期癌症患者可出現嚴重的貧血、消瘦和衰竭等惡病質狀態。消化道腫瘤,由於嚴重影響進食和消化吸收,特別是胰腺癌患者,惡病質出現更早。惡病質也是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轉移和複發。惡性腫瘤生長到一定時候,癌細胞可侵入淋巴管、血管和體腔,被帶到他處繼續生長,形成與原腫瘤同樣類型的腫瘤,這就是癌症的轉移。癌細胞的這一惡行既給臨床治療帶來極大困難,也成為日後複發的根源。

1.2細胞癌變的“教唆犯”

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但總體可以分為外界致癌因素和內在致癌因素兩大類。外界致癌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內在致癌因素有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營養因素、心理因素、激素紊亂等。目前醫學專家認為,在人類的癌症病因中,有80%左右是外界環境因素。

1.2.1外界致癌因素

一個好青年變成了一個問題青年,很可能是有人教唆。一個正常細胞變成了癌細胞,也可能是有“人”教唆。唆使細胞癌變的那些“人”就足各種致癌因素。

近兩百年來,人類文明進入了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豐富,但同時也生產m了很多副產品——致癌因素。這些致癌因素種類之多、分布之廣,用“每個人都生活在致癌因素形成的汪洋大海之中”來形容毫不過分。致癌因素汙染了我們的空氣、水源、食物,充斥著我們的生存空間,其中有不少致癌因素(比如石油化T產品等)是人類進化史上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人類在麵對諸多新“客人”時不知道怎麼恰當應對,結果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亂子——細胞癌變。

(l)化學致癌因素。有關癌症的化學病因,人們早有所察覺。早在1775年英國醫生波特就發現掃煙囪T人的陰囊癌與多年接觸煤煙有關,並認為致癌物質是煤燃燒後產生的煤焦油。

1895年,德國的理翰報道了染料廠T人由於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質而出現膀胱癌。

1915年日本的山極和市川用煤焦油塗抹兔子的耳朵,成功地誘發出了兔子局部的皮膚癌,為癌症的化學病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引起了科學家對化學致癌物研究的高度重視,並在環境中陸續發現了許多化學致癌物質。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化學致癌物質有1000多種,它們在外界因素致癌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常見化學致癌物有以3-甲基膽蒽和3-4苯並(a)芘為代表的芳香烴類,以聯苯胺、2一萘胺為代表的芳香胺類,以奶油黃為代表的偶氮染料,以氮芥為代表的烷化劑,還有以亞硝胺類為代表的亞硝基化合物,以砷、鎳、鎘為代表的金屬類,以黃曲黴毒素為代表的黴菌毒素類,以及苯、甲醛等其他各類化合物。

(2)物理致癌因素。1934年7月4日,一代科學巨星、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裏夫人病逝。居裏夫人一生致力於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並先後發現了釙和鐳,就在她把自己的發現用於區療時,自己卻不幸被射線擊中患上了白血病。這是一個典型的放射線致癌的例子。

在物理致癌因素中,電離輻射一直被當做主要研究對象。大量事實證明,長期接觸X射線及鐳、鈾、鈷等放射性同位素可引起癌症。受原子彈爆炸後放射性汙染的影響,日本長崎和廣島居民的癌症特別是白血病的發病率一直較高。

研究發現,與電離輻射關係密切的惡性腫瘤有白血病、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骨腫瘤、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另外,長期受陽光和紫外線的照射可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長期大量吸人石棉、玻璃纖維、氧化鋁等物質可誘發肺癌。

(3)生物致癌因素。有關生物致癌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腫瘤病毒病因上。

腫瘤的病毒病因最早在動物身上發現。1908年首次發現,雞的白血病與病毒有關。此後,又相繼發現了雞肉瘤病毒、兔纖維瘤病毒、蛙腎腺癌病毒、小鼠乳腺腫瘤病毒、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近些年來,對人類癌症的病毒病因也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較肯定的腫瘤病毒有:能夠引起鼻咽癌及伯基特淋巴瘤的EB病毒、引起肝癌的乙肝和丙肝病毒、引起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引起成年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等。

病毒能夠誘發癌症與病毒本身的成分有直接關係,病毒的核心成分是核酸(包括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這個病毒核酸與人類細胞核內的核酸是一類分子。病毒感染細胞之後,與細胞核內的DNA發生整合,並在那裏“傳宗接代”。

好好的一個細胞DNA分子,突然貼上一個不速之客,不可避免要發生些結構改變,其中有些改變正是引發細胞癌變的突變。更有甚者,有些病毒本身就攜帶著癌基因,這就使得誘發細胞癌變變得更加直接和容易了。

除腫瘤的病毒病因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生物因素就是胃幽門螺杆菌(HP)。這是一種寄生於人類胃內的細菌。最初認為幽門螺杆菌是人的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後來才發現它與胃癌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將幽門螺杆菌定為人類胃癌的第一致癌物。

1.2.2機體內在因素

外界致癌因素無處不在,每一個人都很難進免受其影響。然而,人群中患癌症的人畢竟隻是少數。為什麼?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那些不幸患了癌症的人,白身也一定存在某種缺陷。這說明癌的形成還有機體內在因素參與其中。

與癌症形成有關的內在因素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