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認識癌症——做到降魔心中有數(3 / 3)

(1)遺傳因素。有些家族中可見到癌症患者輩出,說明癌症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需要明確的是,除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Wilm瘤(一種常見的兒童腎髒腫瘤)、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征、神經纖維瘤、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等幾種單基因遺傳性腫瘤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外,其他一些常見的具有遺傳傾向的腫瘤,如食管癌、肺癌、肝癌、鼻咽癌等,多屬於多基因遺傳。攜帶這些基因的人主要表現在遺傳易感性上,也就是說在同樣的外界環境下這些人易患這些腫瘤。

(2)激素紊亂。有關激素與腫瘤的關係研究較多,比較肯定的是雌激素在乳腺癌、宮頸癌等腫瘤發生中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雌激素可誘發小鼠的宮頸癌、陰道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雌激素可加快人乳腺癌的生長,對乳腺癌患者采取阻斷雌激素的方法可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3)免疫因素。在人體的免疫係統中,有一些免疫細胞如自然殺傷細胞等,具有免疫監視功能。這些細胞能夠辨認出癌變細胞,在癌細胞還沒有來得及大量繁殖之前可將其就地消滅,使機體免遭癌患。然而,一旦這些監視細胞的功能減弱,癌變細胞就得以逃脫,並分裂繁殖形成危害機體的腫瘤。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因器官移植等使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比一般人顯著增加。

(4)心理因素。早在公元2世紀,西方著名醫學家蓋倫就觀察到性格抑鬱的婦女較性格開朗者易患乳腺癌。我國古代中醫也把精神因素列為癌症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黃帝內經》認為噎膈(相當於食管癌和賁門癌)是“暴憂之病”。朱丹溪論乳癌時指出,乳癌是由於“憂怒鬱悶、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所致。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長期的哀傷、焦慮、沮喪、抑鬱、絕望及受壓抑的憤怒可作為誘因,促迸癌症的發生。

(5)營養因素。調查發現,有大約35%的癌症與飲食不當和營養不合理有關。食物中既含可致癌的營養素及活性物質,如動物脂肪、鎘等,也含具有抗癌作用的保護性營養素和活性物質,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硒、纖維素、類胡蘿卜素、異黃酮、植物多糖等。如果飲食不當,就會造成致癌性物質攝入過多,抗癌性物質攝人過少而促進癌的形成。

1.2.3癌症是怎樣形成的

癌症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其真正的機製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不過科學家們在以下幾個關鍵點上已經形成共識。第一,癌細胞由正常細胞轉變而來,細胞癌變是一個涉及多個步驟的漸進過程;第二,細胞癌變的根本是遺傳物質DNA發生了結構的改變,也就是常說的基因突變;第三,基因突變的結果使癌基因被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正常細胞最終變為癌細胞;第四,癌細胞逃脫免疫監視,分裂、繁殖、增長形成影響機體的惡性腫瘤。

簡單地講,癌症形成過程就是:致癌因素作用於正常細胞DNA,使其發生連續突變,激活癌基因,抑製抑癌基因,使細胞變為具有異常增生能力的癌細胞,恰遇機體免疫監視功能減弱,癌細胞得以逃脫免疫監視而快速繁殖生長,最終形成惡性腫瘤。

1.3癌症迷戀的生活方式

前已述及,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很多致癌因素。然而,致癌因素再多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才有機會作用於我們的體細胞。給致癌因素創造機會的正是我們人類白己,具體來講就是我們那種種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

(1)煙酒不節製。據科學估計:大約30%的癌症與吸煙有關。煙草中含有3-4苯並(a)芘、亞硝胺、砷和放射性物質等40多種致癌物質。吸煙可誘發肺癌、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等。據推算,每日吸煙支數大於20支者,死於肺癌的危險性為不吸煙者的15-25倍,發生喉癌的危險性也高出8倍,發生食管癌的危險性也高出6倍,發生膀胱癌的危險性高出4倍。吸煙的年齡越早,量越大,時間越長,越易引起癌症。

酒精雖煞不是直接致癌物,但它可以促進其他致癌因素的致癌作用。它可以作為致癌物質的溶劑幫助致癌物進入人體,它引起的食管和胃黏膜的損傷有助於致癌物質發揮致癌作用。有專家指出,假如飲酒與吸煙並存,會使發生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危險性大大增加。

(2)飲食不恰當。研究發現,有大約35%的癌症死亡與飲食不當和營養不合理有關。這裏所說的飲食不當包括營養缺乏、營養過剩、攝人過多的食物添加劑,以及不適當的食品加T或儲藏造成的食品中致癌物質增多等。

已知食物中的B-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E、微量元素硒、膳食纖維等具有抗癌防癌作用,如果因為偏食等原因造成這些營養素攝人不足,機體就容易受致癌因素的攻擊而患癌症。相反,高熱量特別是高脂肪的攝入引起的營養過剩,則與結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發生有關。

酸菜或剩菜中含有較多的亞硝胺類致癌物;黴變的花生、大豆、小麥等糧食作物,含有致癌的黴菌毒素,如黃曲黴毒素等;帶染料的食品中含有偶氮類致癌物;烤製和熏製的肉類食物中含有強致癌物3-4苯並(a)芘;許多高溫炸製的食品中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

(3)經常不運動。缺少運動可使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損於對癌細胞的免疫監視和殺傷。另外,缺少運動還容易使人患與肥胖有關的癌症。

(4)職業不防護。長期在化T廠及礦山作業的T人、接觸放射線的T作人員等,如果不注意職業防護,就容易吸人過多的化學致癌物、接受過量的電離輻射而患上與職業有關的癌症。

(5)生活不衛生。白我保健意識較差的人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肝炎病毒、EB病毒、艾滋病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幽門螺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從而引發相關的癌症。

(6)心理不平衡。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遇到生活事件時容易出現應對障礙,造成嚴重而持久的不良情緒反應,從而誘發癌症的形成和發展。

(7)環境不保護。人們在環境保護意識上的薄弱是造成空氣、水、糧食和生活空間汙染的根源。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癌症的發病率白煞就會增加。

回顧人類對癌症的認識曆史,無論從流行病學、病因及發病學上,還是從癌細胞的行為特征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隨著基因技術的引進和諸多癌基因的發現,人們對腫瘤的認識也更加深入。

然而就整體而言,這些離完全了解癌症的目標還相差甚遠。麵對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甚至在一些地區越來越高的態勢,我們有理由更加努力工作,爭取盡快弄清癌症發生發展的真正秘密,為徹底征服癌魔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