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一類漸進發展性疾病。到了中晚期,腫瘤的生長更是明顯加快。
臨床實踐證明,惡性腫瘤治療越早,其治療效果就越好。因此,腫瘤的及時正確診斷對於提高治愈率、延長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腫瘤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綜合診斷。醫生首先根據病史、症狀及體格檢查結果,對腫瘤做出可疑診斷,然後根據線索選擇必要的輔助檢查。常用的檢查有X線、CT、磁共振、超聲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內鏡、病理和腫瘤標誌物檢查等。影像學檢查主要對腫瘤進行定位診斷,兼具參考定性作用。內鏡檢查可直視支氣管、食管、胃、大腸、膀胱等深部空腔髒器腫瘤,同時可以方便獲取活檢組織。標誌物檢查不僅能為診斷某種腫瘤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而且可作為觀察腫瘤發展和療效的重要指標。病理檢查更是決定腫瘤良惡性質及病理類型的金標準。
3.1影像學檢查——祭出各種照妖鏡
醫學影像學在醫學診斷領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臨床的應用非常廣泛,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科學和直觀的依據,對最終準確診斷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在治療方麵也有很多的應用。現代的影像先進設備已在較大的醫療單位應用,醫療單位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影像診斷、治療經驗。隨著醫學影傺學的迅速發展,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麵,先進的醫學影像學更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醫學影像學作為一種常用的醫療輔助手段,廣泛應用於腫瘤的臨床診斷。臨床常用的診斷方麵主要包括X線檢查(包括透視及X線平片)、CT、磁共振成像、超聲、PET-CT等。這些先進診斷技術就像“照妖鏡”一樣,能夠使深藏體內的癌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1.1X線檢查
X線獲得的圖像是由白到黑的不同灰度的影像,屬於灰度成像。因此,我們可以把X線圖片理解為黑白照片。這種灰度成像是通過密度及其變化來反映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狀態。
眾所周知,顏色越深在黑白照片上顯示越黑;相反,顏色越淺照片上顯示越白。而X線圖像上則恰恰相反,密度越大,X線圖像上顏色越白,密度越小圖像顏色越黑。
人體的組織結構密度與X線圖像上的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體組織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而後者則指X線圖像上所顯示影像的黑白程度。但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係,即物質的密度高,相對密度大,吸收的X線量多,在圖像上呈白影。反之,物質的密度低,相對密度小,吸收的X線量少,在圖像上呈黑影。在日常T作中,描述圖像上組織結構黑、白程度時,通常以低密度、中等密度和高密度來表示,它們分別為黑影、灰影和白影。圖像上所示影像密度的高、低與組織結構類型有關,但亦與其厚度有一定的關係。組織和器官發生病變時,X線圖像上可顯示原有的密度發生改變,再根據其黑、白交化形式,稱之為密度降低或密度增高。
X線檢查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已有百餘年曆史。盡管現代成像技術如超聲、CT和磁共振成像對疾病診斷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但是並不能完全取代X線檢查。
一些部位如胃腸道仍主要使用X線檢查;而骨骼和胸部也多首選X線檢查。
隨著X線技術的飛速發展,X線的臨床應用也從最初隻限於診斷骨折與異物的定位,以後逐步應用於全身各係統各器官的檢查。當今,X線平片仍是肺部及骨骼疾病篩查和診斷的首選。
3.1.2計算機體層攝影成像(CT)
人體各種組織(包括正常和異常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不同。CT正是利用這一特性,以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麵進行橫斷掃描,探測器接受該層麵X線的衰減信號,經光電轉換器轉變為電信號,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在顯示器上重建mCT圖像。因此CT圖像是數字化圖像,是重建圖像,是由一定數目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固有矩陣排列而成。
CT檢查對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診斷價值較高,應用普遍。對顱內腫瘤、膿腫與肉芽腫、寄生蟲病、外傷性血腫與腦損傷、腦梗死與腦出血以及椎管內腫瘤與椎間盤突出等病診斷效果好,診斷較為可靠。螺旋CT掃描,更可以獲得比較精細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圖像,而且可以做到三維實時顯示。
CT對頭頸部疾病的診斷也很有價值。例如,對眼眶內占位病變、鼻竇早期癌、中耳小膽脂瘤、聽骨破壞與脫位、內耳骨迷路的輕微破壞、耳先天發育異常的診斷以及鼻咽癌的早期發現等比較靈敏。
隨著高分辨力CT的應用,CT對胸部疾病的診斷日益顯示m它的優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強掃描以明確縱隔和肺門有無腫塊或淋巴結增大、支氣管有無狹窄或阻塞,對原發和轉移性縱隔腫瘤、淋巴結結核、中心犁肺癌等的診斷,均有很大幫助。肺內間質、實質性病變也可以得到較好的顯示。CT對胸膜、膈、胸壁病變,也可清楚地顯示。
CT檢查對腹部及盆部疾病的診斷日益廣泛,臨床主要用於肝、膽、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隙以及泌尿和生殖係統的疾病診斷,尤其是占位性病變、炎症和外傷性病變等。CT檢查對胃腸道病變向腔外侵犯和遠處轉移等也有很大價值。
3.1.3磁共振成像(MRI)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其獲得難度可想而知。從核磁的發現到磁共振成像的臨床醫學應用,前後竟然有六次近十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包括1943年、1944年、1952年的物理學獎,1991年和2002年的化學獎以及2003年的醫學獎。
MRI與CT都是斷層成像,但是成像原理完全不同。MRI是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然後經過計算機處理重建出人體信息。
如同CT圖像一樣,MRI圖像也是數字化圖像,是重建的灰階圖像。不同序列產生不同的信號強度,在圖像上表現為不同的灰度。MRI檢查就是根據這些灰度變化進行疾病診斷的。
MRI檢查以其多參數、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和軟組織分辨力高等特點以及能夠進行磁共振水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功能成像和磁共振波譜成像等獨特的優勢,目前已廣泛用於人體各個係統檢查和疾病診斷,特別是在神經、骨骼、肌肉等係統方麵有著極大的優勢。
總體而言,與其他成像技術比較,MRI檢查具有能夠早期發現病變、確切顯示病變大小和範圍、定性診斷準確率高、無輻射等優點,可用於各個部位先天性發育異常、炎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良惡性腫瘤、外傷及退行性病變和變性疾病等的發現和診斷。
3.1.4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根據聲像圖特征對疾病做出診斷。超聲波與雷達相似,呈直線傳播,有反射、散射、衰減及多普勒效應等物理特性,通過各種類型的超聲診斷儀,將超聲反射到人體內,在人體內傳播的超聲波遇到不同組織或器宮的界麵時,將發生反射或散射形成回聲,這些攜帶信息的回聲信號經過接受、放大和處理後,以不同形式的圖像顯示於熒光屏上,這些圖像統稱為聲像圖。觀察分析聲像圖並結合臨床表現可對疾病做出診斷。
超聲檢查具有無創傷、無射線輻射、簡單易行且價格相對低廉等優勢,在腫瘤臨床診斷和腫瘤篩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另外,應用多種腔內探頭、術中探頭進行超聲檢查,有利於病變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並且能夠準確顯示病變範圍,判定周圍淋巴結有無轉移,從而為腫瘤的合理分期及治療方案的製訂提供可靠依據。應用超聲引導下的穿刺技術,還可以實施介入性超聲診斷和治療,明顯提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3.1.5PET-CT
PET-CT的m現是醫學影像學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醫學界的公認和廣泛關注。
PET-CT是由CT(計算機體層攝影成像)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由PET(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提供病灶詳盡的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既能顯示形態學變化,又能反映功能性改變,在腫瘤診斷上具有靈敏、準確、特異及定位精確等特點。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可一目了然地了解全身整體狀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和診斷疾病的目的。
PET-CT能對腫瘤進行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鑒別腫瘤有無複發,對腫瘤進行分期和再分期,尋找腫瘤原發和轉移灶,指導和確定腫瘤的治療方案、療效評價。在腫瘤患者中,經PET-CT檢查,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因明確診斷而改變了治療方案。PET-CT還能準確評價療效,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避免無效治療,總體上節省了醫療費用,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間。
3.1.6照妖鏡的未來
隨著生命科學如分子生物學、生物和基因T程等的發展,醫學影像學在設備及技術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診斷水平日趨成熟。
隨著醫學生物T程和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設備的開發及功能改進.各種影像設備的圖像采集及顯示新技術(如三維仿真成像、磁共振頻譜以及各種圖像的融合)和精確度的提高等,影像診斷將不斷拓展新領域,向縱深發展。
目前,影像學診斷將由以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基因成像過渡。同時,對疾病及其發生機製的認識,將從器官、細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由此,從個體到群體的衛生保健、疾病防治將具有新的含義。這些將改變醫學影像學的診治研究和實踐方式,使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醫療研究和服務體係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重要的地位。
3.2內鏡檢查——捉癌魔於機體深處
3.2.1神秘的內鏡發展簡史
內鏡檢查是把一個長長的管子(新一代的內鏡前端帶有攝像頭)插到食管、胃、大腸、膀胱及支氣管等腔內,用肉眼通過內鏡直接觀察管腔內的病變,就像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裏,不過前者是為了“看病”,後者是為了“搗亂”。
目前,內鏡檢查已成為診斷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最早的內鏡是一根鋼管,稱為硬式內鏡,這類硬直的內鏡插到食管和胃內相當困難,患者像吞寶劍一樣十分痛苦,且容易造成損傷。1957年美國人Hir-schowitz首次應用光導纖維胃鏡,使醫用內鏡產生了一次重大的革新。20世紀60年代後,日本和美國科學家對初期的纖維胃鏡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進,使鏡身直徑變小,彎曲角度擴大,視野增大,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達到了超廣角、大麵麵、圖像高清的目標。看到病灶後能在直視下鉗取多塊活檢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特別是新一代的電子內鏡,利用CCD圖像傳感器將光能轉變為電能,再經視頻處理器將圖像顯示在電視監視器上進行觀察,分辨率更佳,顏色更真實,所得圖像清晰逼真,可自動照相,直接錄像。應用內鏡超聲檢查可判斷胂瘤侵犯的深度,能有效地估計外科手術的可能性。
目前,臨床常用的內鏡檢查有胃鏡、腸鏡、支氣管鏡、腹腔鏡和膀胱鏡等。
下麵就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內鏡檢查重點加以描述。
3.2.2發現早期胃腸道癌症的神奇“照妖鏡”
(l)胃鏡用於食管癌的早期診斷。在食管癌高發區農村多年流傳著“噎食病吃秋不吃麥”的傳說,這是對未接受有效治療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時間較短(大約為8個月)的一種形象描述。現代醫學資料表明,有噎食(吞咽困難)的患者已為中晚期食管癌,這類患者手術治療的5年生存率僅20%-25%。相反,食管癌如果發現在早期,其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是十分滿意的。
已故的知名胸外科專家邵令方教授報道一組204例早期食管癌手術切除治療的遠期結果。隨訪10-26年,術後5年、10年、15年、20年和25年以上生存率分別為92.6%、71.6%、62.7%、50.9%和48%,是當今國際上外科治療食管癌的最佳結果。但目前的問題是,到醫院就診的絕大多數還是中晚期患者,早期食管癌病例仍隻在5%左右。由此可見,提高食管癌治療效果的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三早”)。
醫學界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鏡檢查輔以黏膜染色及活檢是診斷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方法。在高危人群中進行普查是實現食管癌“三早”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電子內鏡和碘液染色及指示性活檢方法的推廣和應用,使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診斷水平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
在對河南省食管癌高發區43137例人群普查中,應用內鏡檢查輔以碘染色和活檢診斷食管癌347例,其中,早期癌265例,占76.4%。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國清教授等,也報道碘染色在食管癌高發區直接內鏡普查中的應用和效果,在一組3022例高危人群中普查的結果表明,食管癌的檢m率達4.33%,其中食管早期癌占檢m食管癌的84.73%;癌前病變(中度和重度異型增生)的檢出率達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