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診斷癌症——給癌魔定位定罪(2 / 3)

目前,內鏡檢查輔以黏膜染色及活檢診斷早期食管癌的方法,已在我國食管癌高發區推廣應用。

(2)胃鏡用於胃癌的早期診斷。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40萬人,死亡人數達30萬人。胃癌的發生發展有一個漫長的白然病程,在早期一般無症狀或沒有特異性症狀,絕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人中晚期,此時已經發生了浸潤和轉移。目前我國多數患者是im現明顯症狀時才就診,早期胃癌診斷率十分低。日本白20世紀70年代已開展了胃癌篩查和早診早治T作,但是,我國對胃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實施範圍仍然有限。

目前,我國綜合性醫院早期癌隻占胃癌總檢m率的5%左右,專科重點醫院也僅為10%多一點,而日本門診早期胃癌檢m率水平已達30%以上。早期胃癌能獲得極好的治療效果,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為90%,而晚期癌僅為14%。

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實現胃癌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的有效途徑。胃鏡檢查結合活檢是最終的確診方法。

(3)腸鏡用於大腸癌的早期診斷。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已躍居惡性腫瘤的前5位,成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是提高大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早期大腸癌往往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易與其他腸道疾患相混淆,往往被患者及醫生所忽視而延誤。大多數大腸癌在臨床診斷時已屬中、晚期。2006年衛生部疾病控製司委托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在浙江省嘉善縣和海寧市建立了大腸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采用數量化風險評估問卷調查加糞便隱血試驗(FOBT)對40-74歲人群進行初篩,確定高危人群後進行電子腸鏡全結直腸檢查。2011年在全國12個省(市)建立了14個大腸癌早診早治項目點,年篩查總人數達到19000人。在接受篩查的人群中早期大腸癌和癌前病變(大腸腺瘤)的檢m率明顯提高。

3.2.3殲滅早期胃腸道癌症的神奇“探測器”

胃鏡和腸鏡除了可以早期發現胃腸道癌症,還可以用於食管、胃和大腸的早期癌症及癌前病變的治療。

隨著內鏡診治技術的提高和新型內鏡設備的不斷開發,內鏡已從以診斷力主發展到診斷與治療並重。許多病變通過內鏡治療可以獲得與外科手術相當的療效。食管黏膜內癌的病變不超過黏膜肌層,無淋巴結轉移,通過內鏡治療可以治愈。因而,近年來早期食管癌治療策略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食管癌前病變(原位癌、重度異型增生)和黏膜內癌可以不開刀,采用內鏡治療即可治愈,不僅減少了患者的醫療費用,同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內鏡治療方法包括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剝離術(ESD)、多環黏膜套紮切除術(MBM)、氬離子束凝固術(APC)和光動力學治療(PDT)等。

內鏡治療的適應證為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內癌。治療前應了解病變累及深度。除根據內鏡所見和活檢診斷做出粗略評估外,超聲內鏡檢查可幫助確定病變累及深度。

與早期食管癌的內鏡治療相似,通過內鏡治療早期胃癌和早期大腸癌已得到愈來愈廣泛的重視。由於內鏡黏膜切除術及內鏡黏膜下層剝離術具有創傷小、完全切除率高、並發症發生率低、恢複快、複發率低、患者生活質量高、費用低等優點,目前已經成為早期胃癌和早期大腸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3.2.4照出肺部疾病的“纖支鏡”

纖維支氣管鏡簡稱纖支鏡,它就像神奇的葫蘆娃,葫蘆娃能夠鑽進蛇精的身體裏將其製服,而纖維支氣管鏡鑽進患者的肺裏,查看著患者的肺部情況,必要的時候就用“小手”鉗取肺組織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定病變的位置和性質,有時在纖支鏡的幫助下甚至可以直接對患者進行治療。

人的氣管和支氣管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棵落光了葉子的樹倒立在人胸部,纖維支氣管鏡憑借其嬌小的身材可進入“樹幹樹枝”,四處查看有無病變。

在腫瘤診治中,纖支鏡是目前國內外診斷肺癌最常用的方法。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曾對604例肺癌患者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纖支鏡檢查對肺癌的診斷率為70.2%。還有研究表明首次纖支鏡檢查未能給予確診的疑似肺癌患者,重複接受纖支鏡檢查並獲得肺癌病理學診斷的重檢陽性率為74.2%。肺癌就像是“樹幹”或“樹枝”裏長了病灶,纖支鏡進入“樹枝”中,就能夠查出各種病變。

當痰中友現癌細胞或可疑癌細胞時,纖支鏡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方法之一。痰就像是“樹枝”裏分泌m來的汁液,若這汁液裏帶有癌細胞或可疑癌細胞,將纖支鏡下到“樹枝”裏檢查,觀察“樹枝”內的微小異常征象,結合活檢和刷檢技術,能使患者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當患者長時間咯血或痰中帶血,此時需考慮是不是“樹幹樹枝”Im血了。有了纖支鏡的幫助,就可以直接查看微小“樹枝”內部的情況。必要時還可以進行纖支鏡下止血治療。

3.2.5內鏡微創診治時代

近年來,一些內鏡診斷新技術如內鏡窄帶成像術(NBI)、放大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熒光內鏡和治療新技術如射頻消融治療等已在一些大醫院開展,但在高危人群中推廣應用還需要做進一步評價。相信隨著內鏡技術的進步,更多的患者會從中受益。

纖支鏡在我國各大中型醫院出現已有40餘年的曆史了,隨著纖支鏡的發展,一門新興學科“介人性肺髒病學”逐步進入了大家的視野。以內鏡作為介入T具,在人體器官內進行較傳統內鏡操作更深入的診斷和治療技術稱為介人性肺髒病學技術。這是近10餘年間才明確定義的。

像目前開展的經皮介入對肺部腫瘤進行射頻消融、放射性粒子置人、氬氦刀冷凍治療以及經支氣管鏡肺減容治療重度肺氣腫等,都是這項技術的成果。隨著纖支鏡的發展,介人性肺髒病學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在臨床醫學中應用,這符合醫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相信在廣大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支氣管鏡微創技術必將邁上新的台階。

2011年衛生部把高發區農村消化道癌早診早治項目列為國家醫改重大專項。

“食管(責門)癌早診早治項目”已擴展到全國26個省(市)78個項目點,年篩查人數為157000人。“胃癌早診早治項目”目前有3個項目點,年篩查人數為4500人。“大腸癌早診早治項目”已擴展到全國12個省(市)14個項目點,年篩查人數為19000人。對發現患有食管(責門)、胃和大腸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EMR、ESD或MBM治療,對黏膜下癌邗進展期癌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治療。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T程,相信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接受篩查的高發人群中食管癌、胃癌和大腸癌死亡率將會下降。通過對癌前病變的內鏡治療,食管癌、胃癌和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3病理檢查——識別癌症的金標準

腫瘤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得的是這個瘤,有的人得的是那個癌,這是怎麼判斷m來的呢?醫務T作者都知道,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診斷”。

什麼是病理診斷?一般來講,每個縣級及縣級以上醫院都有一個科室叫“病理科”。病理科醫生的T作就是病理診斷。

3.3.1醫院病理科的職責

病理科幹的T作就是把診斷病理學的理論用於實踐中,簡單來說,就是進行病理診斷。什麼是病理診斷呢?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身上長了個疙瘩,這個疙瘩到底是什麼?是不是腫瘤?若是腫瘤的話,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如果是惡性的,惡性程度怎樣?是從什麼細胞長m來的?要解答這些問題,需要把這個疙瘩切一塊下來,送到病理科,製成蠟塊,然後進行切片、染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最終由病理醫生判斷是什麼疾病。這個過程,就是病理診斷。

對某一個患者,可能臨床醫生、超聲科醫生、影像科醫生都有自己的判斷,但病理診斷要超越上述所有診斷,成為最終的診斷。其根本的原因在於病理診斷是通過對病變組織器官及其細胞的直接觀察做i出的。所以病理診斷又稱為“最後的審判”,病理醫生又被稱為“醫生的醫生”。

腫瘤的種類繁多,現已知的類型超過300種,加上各種亞型則數量更多。由於不同類型的腫瘤,甚至同一類型不同亞型的腫瘤,對人體造成危害的程度往往也不相同,所以,對這些腫瘤的治療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知道對不同腫瘤準確識別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如果我們把腫瘤視為“妖魔”,病理診斷就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火眼僉睛。

3.3.2活檢、穿刺的作用

在醫院裏,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活檢”。活檢的全稱是活體組織檢查,就是從人的活體上取下組織後進行病理檢查和診斷。這是病理診斷最常用的方法。從人體取得組織,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局部切取、鉗取、穿刺及全部切取等方法。如果腫瘤組織較小,且位置表淺,就可以采取切除或摘除的方法來取得組織;如果病變組織位於體腔或較深部位,獲取困難,則可以采取穿刺的方法來取得。現在臨床有適用於不同目的、部位的穿刺針,在超聲或CT的引導下,可以成功地看到並得到目標組織。這種方法對機體的損害較小。隨著影像學引導技術的提高,現在體內穿刺活檢已經成為病理診斷的一種重要手段,與過去的剖腹、開胸探查等活檢技術相比,準確性基本相當,而對患者的傷害則大幅減小;對於位於胃腸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內部的病變組織來說,內鏡鉗取是非常理想的活檢方法。內鏡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胃鏡、腸鏡、支氣管鏡、膀胱鏡等的總稱,現在幾乎所有的胃癌、結直腸癌、膀胱癌及部分肺癌都是通過內鏡活檢確診的。

3.3.3“免疫組化”的意義

經常有患者拿著病理報告單來問:“免疫組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做免疫組化?”免疫組化的全稱是“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它是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來檢測和定位組織或細胞中的某種化學物質的一種技術方法。

這麼說起來是挺懸乎的,但簡單地說,就是利用特殊的方法讓在普通顯微鏡下看不到的蛋白成分“現身”,因為蛋白是比細胞小得多的分子,普通顯微鏡看不到,但不同細胞表達的蛋白是有差異的,這對一些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很重要。舉個例子,在患者胃壁內發現一些可疑小細胞,常規方法難以判斷這些細胞到底是炎症細胞還是癌細胞。在過去遇到這種情況就沒辦法了,隻有重取活檢。

但現在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兩種細胞表達的蛋白是不一樣的,可以進行兩種指標的免疫組化檢查,一種檢查白細胞共同抗原(LCA),另一種檢查細胞角蛋白(CK),看哪神檢查呈陽性反應,以供病理醫師判斷。

現在人們已經發現了數百個可以幫助診斷的免疫組化指標。針對不同的病例,病理醫生會選擇其中的部分指標進行檢測,根據對免疫組化結果的分析,結合常規病理,最終得到一個準確清晰的診斷。

免疫組化技術的m現及廣泛應用,極大地推進了病理診斷的進步,已經成為病理診斷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既然免疫組化這麼厲害,那麼,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常規病理活檢中,通常有5%-10%的疑難病例不能明確診斷,此時借助免疫組化檢查就可能明確診斷了。

(2)幫助判斷細胞類型。不同腫瘤都是從不同細胞發展起來的,但不同的腫瘤細胞有時形態很相近,常規病理顯微鏡下看不出到底是什麼細胞,比如淋巴細胞在普通染色中大小形態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包括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NK細胞等,每一種細胞又有多個發育階段。當你遇到一個淋巴瘤(淋巴細胞發生的腫瘤)的患者時,應該知道到底是哪種細胞在哪個階段發生了腫瘤,因為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治療方案及預期後果是顯著不同的。這時免疫組化就可以發揮作用了,因為不同發育階段的淋巴細胞表達的蛋白質是不一樣的,而這些蛋白質多數都可以用免疫組化的方法顯示出來。因此在淋巴瘤的診斷中免疫組化檢查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