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判斷轉移灶起源。一些轉移性腫瘤常常缺乏特有的形態學表現,因而無法確定其原發病灶。比如肝髒是癌經常會轉移的地方,如果在肝裏發現一個腺癌,它到底是肝原發的,還是別的地方轉移過來的?如果是轉移癌,又是從哪裏轉移過來的?由於不同器官的細胞可以表達不同的蛋白,可以用免疫組化的方法來檢測,因此現在很多時候免疫組化可以在判斷腫瘤的原發部位方麵大顯身手。
(4)幫助製訂治療方案。在一些腫瘤中,某些特定指標與治療方式有密切關係。比如,對乳腺癌組織應用免疫組化的方法來檢測雌激素受體(ER)及學激素受體(PR),如果是陽性就可以用內分泌治療。同樣可以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乳腺癌HER2蛋白,若為強陽性,再進一步采用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其是否擴增,如擴增就可以用一種特效藥物赫賽汀來治療。
免疫組化還可以用於其他許多方麵,如發現微小轉移、判斷預後、確定病原等,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因此要是病理醫生要求你做免疫組化檢查時,要及時配合。
3.3.4冰凍檢查
“冰凍?要把什麼凍起來?你開什麼玩笑?”在術前醫生與患者談話說到需要做快速冰凍檢查時,患者往往會這樣反問。
其實病理醫生常說的“冰凍檢查”的正式名稱是“手術中快速活體組織檢查”。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這個檢查是在手術中進行的,所以強調要快,多數要在30分鍾內完成,而常規的病理檢查則需要2天左右。在快速活檢中需要把組織冰凍起來以便切片,所以又稱“冰凍檢查”,因為要把組織切成4-6微米的薄片才能在顯微鏡下看,而組織又很軟,所以要凍“硬”了才好切,而常規活檢時是把組織先進行次序脫水然後浸入熱石蠟當中,由石蠟支撐再進行切片,僅這幾步就需要一天時間。
那什麼時候需要進行“手術中快速活體組織檢查”呢?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l)確定病變性質。術前不知道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等冰凍檢查確定良惡性後再決定手術方式及範圍。
(2)確定惡性腫瘤的擴散情況。術前已知是惡性腫瘤,但不知腫瘤是否已經侵犯周圍組織,淋巴結有無轉移。此時進行冰凍檢查,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3)確定手術切緣有無腫瘤殘留。腫瘤的邊界用肉眼是看不清的,隻有顯微鏡下觀察才準確。通過冰凍檢查,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判斷切除的範圍是否足夠。
比如說近年來很多乳腺癌患者要求僅切除腫塊而保留乳房,此時冰凍檢查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既然冰凍檢查這麼好,為什麼不把每例標本都進行冰凍檢查呢?其中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冰凍檢查有一些局限性。由於冰凍製片速度較快,與常規切片相比,其質量較差,從而使冰凍檢查有誤診的可能性。加上時間緊張、病史了解欠佳,取材數量有限等原因,使誤診的概率更大。因此冰凍檢查的準確率為88.9%-98.9%,平均為95%。也就是說誤診率為5%左右。因此在能夠進行常規活檢時,就不要進行快速冰凍活檢。
3.3.5癌症分型
上麵這句話,是患者經常質問病理醫生的話。事實上,在診斷患者患有癌症後,還是要分型的。因為不同類型的癌症治療方法是不一樣的。打個比方,就像孫悟空取經途中遇到的雖然都是妖怪,但消滅黃袍怪的方法與消滅白骨精的方法就不一樣。要知道,癌症是所有惡性腫瘤的總稱,主要包括癌、肉瘤、淋巴瘤等。這幾大類腫瘤又可以細分成幾百種,每種治療方法都不同,預後也千差萬別。就拿癌來說吧,不同部位的癌還可以細分為幾十種。比如,一個人得了肺癌,如果是小細胞癌,預後是很差的,很容易轉移,死亡率很高。治療上以放、化療為主,一般不選擇手術治療;如果是細支氣管肺泡癌,預後就比較好,轉移較少,死亡率低,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大家看一看,不細分類型能行嗎?
3.3.6結束語
診斷是治療的前提,診斷不清楚,怎麼去治療呢?病理診斷作為診斷的金標準,實在是太重要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各種新的理論、技術相繼出現,病理診斷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了。除了剛才給大家介紹的免疫組化技術,當前在病理診斷中還經常應用熒光原位雜交(FISH)、基因測序、流式細胞技術、染色體分析、圖像分析技術等。通過有效地應用這些技術,許多過去不能診斷的疾病現在都可以診斷了,而且人們又發現了很多新的疾病。可以說有了病理診斷這個火眼金睛,癌症這個惡魔越來越無處遁形了。
3.4標誌物檢查——抓住癌細胞活動的蛛絲馬跡
1846年,Bence-Jones首先從人的尿中發現一種物質,它可以隨溫度變化改變凝溶狀態,這就是最早報道的腫瘤標誌物,後經證實是骨髓瘤患者漿細胞產生的蛋白質,被命名為B-J蛋白。B-J蛋白的發現為腫瘤學開創了腫瘤標誌物這一新的領域。
近些年來,隨著科掌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新T具,如分子探針、單克隆抗體、基因定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測定等的m現,使越來越多的腫瘤標誌物被檢測並應用於臨床。
那麼,究竟什麼是腫瘤標誌物?通俗地講它就像一個人麵部的胎記或其他特征性的標記,通過此特征可以識別張三或李四。科學地講,腫瘤標誌物是指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合成、釋放或是人體對癌細胞產生反應而cm現的一類物質。這類物質可在細胞、組織或體液中m現,能用化學、免疫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檢測。
不同的腫瘤細胞可以產生不同的標誌物,我們可以根據標誌物的有無或不同,來大致判斷有沒有腫瘤、是什麼樣的腫瘤、腫瘤細胞是從哪裏來的,從而幫助我們早期發現腫瘤,鑒別診斷腫瘤。
腫瘤標誌物有很多種,大致分為癌胚抗原類、酶類、激素類、糖蛋白類、癌基因類和細胞表麵腫瘤抗原類等6大類。前4類稱為血清腫瘤標誌物,可以從人外周血清中檢測到,後兩類稱細胞腫瘤標誌物,可以從腫瘤細胞中檢測到。
臨床檢測的腫瘤標誌物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l)甲胎蛋白(AFP)。AFP是胚胎期的功能蛋白,由卵黃囊、胚胎肝產生,人出生後1年內降至20lxg/L下,約70%以上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AFP逐漸升高,它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腫瘤標誌物。血清AFP測定結果大於500yg/L以上,或含量有不斷增高者,應高度警惕。AFP多用於肝細胞癌和生殖細胞腫瘤的輔助檢查,腫瘤患者手術切除後,血清AFP會降低,如果發現AFP又升高,則考慮腫瘤複發。
(2)癌胚抗原(CEA)。CEA是胚胎期由小腸、肝髒、胰腺合成的一種酸性糖蛋白,成人血清含量極低。當CEA高於20lxg/L時,則意味著可能有消化道腫瘤發生。CEA是廣譜的腫瘤標誌物,大腸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中狀腺髓樣癌等患者都可升高。
需要說明的是,糖尿病、非特異性結腸炎等患者及孕婦、吸煙者血清CEA也會升高,臨床上應注意鑒別。
(3)CA125。CA125是一種廣泛存在於間皮細胞中的糖蛋白,是重要的卵巢癌相關抗原,在非黏液性卵巢癌和上皮細胞性卵巢癌細胞株上表達。它也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誌物。在卵巢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腸道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臨床上常用CA125對這些腫瘤進行輔助診斷。
另外,CA125是觀察臨床療效的良好指標。CA125陽性患者在手術、化療及免疫治療有效時,其濃度可在1周後逐漸降至正常水平。若不能恢複,則提示治療無效或有殘存腫瘤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胰腺炎、膽囊炎、腹膜炎、肺炎、結核等良性疾病CA125濃度也會升高。
(4)CK19。細胞角蛋白(CK)根據相對分子質量和等電點不同可分為20種不同類型,其中CK19在肺癌診斷中有很大價值,肺鱗癌的敏感性較腺癌高。
CK19與CEA聯合應用,診斷非小細胞肺癌符合率可達到78%。CK19升高主要見於肺鱗癌、食管癌、宮頸癌。在膀胱癌、胃腸道癌、鼻咽癌、卵巢癌也會升高。而肝炎、胰腺炎、肺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也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5)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細胞產生的一種大分子糖蛋白,它具有極高的組織器官特異性。正常人血清PSA
4ILg/L為臨界值,早期前列腺癌63%-70%為陽性,總陽性率可達69%-92.5%。PSA是目前診斷前列腺癌最敏感的指標,可用於前列腺癌的診斷、療效監測及預測複發。 (6)神經原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血清NSE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異性標誌,如神經母細胞瘤、甲狀腺髓樣癌和小細胞肺癌會升高。目前,NSE已作為小細胞肺癌重要標誌物之一。但肺腺癌、大細胞肺癌、神經係統腫瘤患著血清中NSE也會升高。 (7)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是胎盤中的糖蛋白激素,懷孕時血、尿中水平升高,正常人血液中隻含微量HCG。絨毛膜上皮癌患者HCG顯著升高,60%的睾丸腫瘤患者血液中含量明顯升高,在卵巢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乳腺癌、肝癌、肺癌、惡性葡萄胎等患者尿液中HCG均可升高。一些良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囊腫、葡萄胎、消化性潰瘍、腸炎、肝硬化、肺炎、前列腺增生等患者血液中HCG也可升高。 (8)鐵蛋白。鐵蛋白是一種鐵結合蛋白,存在於各種正常組織,但在一些疾病狀態下,患者血液鐵蛋白濃度增加。在多種癌症患者血液中鐵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肝癌患者的陽性率在70%以上,所以可輔助肝癌診斷。但它不是特異的腫瘤標誌,在發熱、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黃疸、再生障礙性貧血及一些溶血性疾病等時都可能升高。 (9)CA15-3。由乳腺、胃腸道、子宮、肺等組織中的分泌性上皮細胞產生,正常人排泄物中也可檢出。該標誌物也是廣譜的,沒有器官和腫瘤特異性,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卵巢癌和胃腸道癌中指標均有升高,可作為監測乳腺癌患者術後複發的最佳指標。但在乳腺疾病和部分孕婦中CA15-3也有升高。 (10)CA19-9。CA19-9是一種類黏蛋白的糖蛋白成分,正常人血清內 (II)鱗狀細胞相關抗原(SCC)。SCC是宮頸癌較好的腫瘤標誌物。正常人血清水平 近年來,雖然腫瘤標誌物在臨床上已得到較廣泛的應用,但許多腫瘤標誌物還不理想,所以尋找理想的腫瘤標誌物是腫瘤T作者努力的方向。理想腫瘤標誌物的特點: 1)敏感性高,能早期測出所有胂瘤患者。 2)特異性好,能準確鑒別腫瘤/非腫瘤患者。 3)有器官特異性,能對腫瘤定位。 4)血清中濃度與瘤體大小、臨床分期相關,可判斷預後。 5)半衰期短,能反映腫瘤的動態變化,監測治療效果、複發和轉移。 6)測定方法精密度、準確性高,操作簡便,試劑盒價廉。 盡管目前的標誌物檢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方法學的改進,特別是標誌物項目的增加,結合各種項目檢測的微量變化,經綜合評價,必將為人群的腫瘤篩選、臨床診斷、預後觀察以及腫瘤複發、轉移評價帶來較有力的證據。 隨著相關物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免疫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技術的發展,癌症的診斷措施也越來越多,診斷技術越來越深入,診斷水平越來越高。X線檢查(包括透視及X線平片)、CT、磁共振、超聲、PET-CT等各種影像學檢查,就像“照妖鏡”一樣,能夠使深藏體內的癌魔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胃鏡、腸鏡、支氣管鏡、腹腔鏡和膀胱鏡等內窺鏡檢查就像洞穴探測器一樣,能夠深入人體使癌魔無處藏身。標誌物檢查就像化學感受器,通過“感受”血液中某些腫瘤相關分子的變化,能夠發現癌細胞活動的蛛絲馬跡。傳統的病理檢查借助顯微放大技術,更能夠發現癌細胞的真實麵目。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癌症診斷更加準確,而且能夠對癌症做進一步分型,幫助製訂更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