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自助康複——激發機體抗癌潛能(3 / 3)

住院期間,要遵醫囑安排飲食,如果醫囑沒有特殊要求,就按正常人的飲食原則執行;如果醫囑有特殊要求,比如說高蛋白飲食、流質飲食、低脂飲食等,就按醫囑執行。

受疾病、各種治療及情緒的影響,住院患者的食欲及消化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很難保證合理營養。根據經驗,以下建議可幫助患者盡量多地攝入營養。

第一,按營養要求製訂飲食計劃,然後盡可能按計劃進餐,避免隨意減少食物攝入。

第二,把飲食當做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都把各種治療視為解除白身疾患的手段,所以在接受治療時,不管忍受多大的痛苦,都樂意接受。如果把飲食也作為一種治療,把食物當做“藥物”,就會克服許多原因造成的不想進食和食量減少。

第三,少量多餐和必要的加餐是保證營養的好辦法。

第四,進食前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快到吃飯的時候,要想一些或者與家人談一些愉快的事情。

第五,進餐的環境要令人愉快,盡可能和大家一起就餐。在有說有笑和不知不覺中把飯吃進去。

第六,宜選擇高營蕎、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第七,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t出現食物中毒。

出院後的初期,身體需要恢複,應加強營養。加強營養的意思是在飲食的量上要適當多一點,但仍需遵循平衡原則。等身體狀況基本恢複了,就要按正常人的飲食原則安排飲食了。

至於正常人應該怎樣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可以參考中國營養協會編製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要求:

(1)食物多樣,穀物為主,粗細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3)每天吃奶類、大豆及其製品。

(4)常吃適量魚、禽、蛋和瘦肉。

(5)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6)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7)三餐分配合理,零食要適當。

(8)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9)如飲酒應限量。

(10)吃新鮮衛生的食物。

有關每人(一般成年人)每天攝人各類食物的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膳食寶塔也做出了明確規定。

應用“膳食寶塔”可把營養與美味結合起來,按照同類互換、多種多樣的原則調配一日三餐。同類互換就是以糧換糧、以豆換豆、以肉換肉。

一提到膳食問題,癌症患者最關心的是:食物能夠抗癌嗎?吃什麼食物能夠抗癌?不負眾望,食物中還真有不少防癌抗癌成分。現今已知,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營養素及植物化學物質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膳食纖維、硒、植物多糖、動物多糖、植物固醇、低聚糖、大豆異黃酮、胡蘿卜素、番茄紅素、茶多酚、有機硫化合物等。

營養學告訴我們,這些防癌抗癌成分大多存在於蔬菜水果之中,因此癌症患者多吃蔬菜水果肯定是有益的。這裏推薦一些比較公認的抗癌食物以供患者選擇:甘薯、大豆、薏r、韭菜、芹菜、薺菜、大蒜、蔥、胡蘿卜、蘿卜、蘆筍、番茄、西蘭花、卷心菜、菜花、無花果、獼猴桃、葫蘆、山楂、木耳、蘑菇、香菇、銀耳、海帶、海藻、茶葉等。

需要提醒的是,在選擇這些食物時不要忘了遵循平衡膳食、合理營養這個前提,以免顧此失彼。

一提到膳食問題,癌症患者還擔心忌吃哪些食物。現實中也經常有“癌症患者不能吃魚肉、公雞肉、羊肉、牛奶”等謠傳。今天這個專家這樣說,明天那個專家又那樣說,莫衷一是,讓患者十分糾結,憂心忡忡,不知所措,生怕吃錯了什麼導致病情惡化、複發和轉移。

癌症患者忌吃這種食物或那種食物,多是流傳,也說不t出什麼科學道理。

“忌口”是中醫理論中的詞彙,西方醫學沒有這個名詞。單就癌症而言,中醫文獻中並沒有哪種腫瘤患者不應該吃什麼食物的記載。至今也沒有見到癌症患者因食某些“忌品”使病情惡化、複發和轉移的報道,也沒有某些癌症患者因嚴格忌口其治愈率明顯提高的實例。

然而,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描述腫瘤癇因時都提到了飲食因素與腫瘤的形成有關。譬如,中醫認為,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寒熱不調、過食甘肥等與癌症發生有關。西醫也有“營養失調、食入被致癌物(黴菌毒素、亞硝胺等)汙染的食物、飲酒過多等與腫瘤形成有關”之說。既然這些因素與癌的形成有關,作為癌症患者應當倍加注意。

另外,在特殊情況下少吃或不吃某些食物還是有必要的。比如說,消化係統的腫瘤患者不宜食用那些粗、硬、油膩、不易消化和刺激性很強的食物;接受放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不宜多吃辣椒、胡椒等刺激性較強的熱性食物等。

膳食是人體生命健康的基礎,也是抵禦疾病促進康複的基礎。癌症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營養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和康複效果。營養跟得上,體質就比較強,不僅能抵禦各種治療的副作用,而且能使機體的抗癌免疫力得以維持。相反,營養跟不上,體質就變得虛弱,抗癌免疫力也會明顯下降,許多晚期患者更會因此而喪失生命。

因此,希望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像重視治療一樣,重視營養,科學選擇食物,為戰勝疾病提供堅實的保障。

5.3增強體質促康複的體育運動

運動對癌症的預防、治療和康複都有裨益。早在1911年,癌症專家詹姆斯·尤文就觀察到生活富裕而缺少活動的人比貧窮而多勞的人更易患癌症。1921年西爾奧特遜和達爾斯特羅姆分析了8600個死亡病例的病史後發現,癌症死亡率在非體力勞動者中最高,在重體力勞動者中最低。

現代健身跑的創始人範·阿肯對454名40-90歲的中老年長跑愛好者調查後發現,其中80%的人曾患過各種疾病或身體虛弱,由於堅持6-7年的健身跑,已全部恢複了健康。後又經過8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其中隻有3人(0.66%)患了癌症,並於不久恢複了健康。為了進行對照,範·阿肯又對另外454名素不鍛煉身體的中老年人進行了8年的追蹤隨訪。結果發現,其中29人(6.4%)患了癌症,有17人死亡。

最後範·阿肯得iI結論:參加健身跑並配合適當的營養,享受樂觀而有規律的生活,可以預防癌症。

運動之所以具有防癌抗癌功效,是因為運動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抑製腫瘤的生長;運動可以螬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變得樂觀,增加患者的抗癌積極性;運動可以疏導精神壓力所引起的各種生理和病理生理反應;運動通過提高食欲和睡眠質量、增強體質,間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臨床上也發現,那些能夠長期存活下來的癌症患者,大都是喜歡運動的人。

那麼,癌症患者在進行運動時應注意些什麼呢?

一定要把握好“適當”兩個字,也就是適當的運動項目、適當的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頻度、適當的運動時間和時機。

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首先要選擇有氧運動,因為有氧代謝運動對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最有幫助。所謂有氧運動是指那些以增強人體吸人、輸送及使用氧能力為目的的耐久性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吸入的氧氣量與機體消耗的氧氣量是平衡的。這一點正是有氧代謝運動保健和防病作用的關鍵。有氧運動項目有快步走、廣播體操、慢跑、太極拳、平地白行車、遊泳、交際舞等。

其次,要選擇白己喜愛的運動。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更能給白己帶來愉悅,能夠起到身、心保健的雙重作用。另外,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可以使白己在不需要意誌努力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在選擇運動強度上,要根據個人的年齡、身體基本素質和病情來定。在主觀感覺上,運動到iI汗、白覺輕度疲勞時為止比較合適。如果運動後既不cm汗,也沒有感到疲勞,說明運動強度過小,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相反,如果運動後有心慌、悶氣、頭昏的感覺,說明運動強度過大了,對身體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般來講,一次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可持續48小時。也就是說要想使運動起到連續不斷的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運動的間隔時間最多不能超過兩天,換句話說,最少要隔1天進行1次運動。實際上,如能每天堅持鍛煉效果最好,考慮到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每周堅持5天運動比較適宜。

至於一次運動應該持續多長時間,要與運動項目的強度一超考慮,參考運動強度要求,一般每次運動最少要持續30分鍾為宜。體質好者可選擇短時間較大強度的運動,體質差者宜選擇長時間小強度的運動。

運動時機的選擇也有科學要求。晨練並不是最佳選擇,因為早晨的空氣含氧量並不高,遇到有霧的天氣,空氣中有害雜質還比較多。另外,早晨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較高,起床後突然活動,有可能誘發急性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最適宜的鍛煉時間為下午4-5時,其次是晚上8-9時。研究發現,在這兩個時間段裏,人體的適應能力和全身協調能力均較強,尤其是心率和血壓都比較穩定。另外,從環境考慮,此時植物已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氣中的氧含量比較充足,運動的效果也比較好。

最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無論任何人、任何項目的運動都要遵照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原則。循序漸進的意思,一是說當一個人剛開始做運動時,可選擇運動強度較弱的項目,然後逐漸加大運動量,運動的時間可以由短逐漸延長。二是說在每一次運動時,也要由弱到強逐漸達到運動量高峰。這樣做是讓自己的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避免突然劇烈的運動給白身帶來某種傷害,特別是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這一點。

運動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堅持不懈上,偶然一次的運動,特別是一次劇烈的運動,根本達不到任何目的,隻會造成接連幾天的全身疼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起不到健身的作用。隻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身體不斷得到鍛煉,才能長期保持運動的健身效果。癌症康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希望患者能夠堅持運動,爭取得到最好的效果。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在生命健康受到疾病威脅時,也請患者不要忘了運動起來,把體質調整到最佳狀態,幫助自己早日恢複健康。

癌症患者的自主康複治療蘊含著巨大而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說癌症的臨床治療是關鍵的話,那麼患者的自助康複就是一種保證,因為康複治療是臨床治療的延續和補充,既可以使臨床治療效果得以維持,又可以在臨床治療效果基礎上提高療效。更重要的是,通過康複治療而獲得的自身抗癌能力的提高,才是預防腫瘤複發和轉移最根本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