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腹部腫瘤(1 / 3)

這一章介紹的腹部腫瘤包括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腸癌等四種消化係統腫瘤和腎癌、膀胱癌兩種泌尿係統腫瘤。

四種消化係統腫瘤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對生命威脅比較嚴重的惡性腫瘤。2009年的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胃癌的發病率為36.21/10萬,死亡率25.88/10萬。胃癌患者男性多於女性,死亡率在男女之間為(1.5-2.5):1。

胃癌的死亡率通常在35歲以下較低,40歲以後迅速上升,55歲以上占70%。但令人擔心的是,胃癌正在向年輕人逼近,19-35歲患者的比例已從40年前的1.7%升至3.3%。

肝癌素有癌中之癌之稱,足見它對健康威脅有多麼嚴重。2009年的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為28.71/10萬,死亡率26.04/10萬。肝癌的男女發病之比為(2-5):1,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59歲人群為多。

胰腺癌雖然發病率較低,但死亡率卻相對較高。2009年的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為7.28/10萬,死亡率6.61/10萬。胰腺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50歲以上患者數量約占總發病數的93%。40歲以上者年齡每增加10歲,胰腺癌的發病率將遞增1-5倍。

大腸癌包括結腸痘和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胃癌和食管癌。2009年的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為29.44/10萬,死亡率14.23/10萬。本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發病之比為(l.1-3.4):1,好發於30-50歲。

腎癌是最常見的腎實質性腫瘤。腎癌多發生於50-70歲人群,男性比女性發病率高一倍以上。

膀胱腫瘤是泌尿係統最常見的腫瘤,膀胱癌也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膀胱癌的高峰年齡組為60-69歲,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4.8:1。

7.1曾經的第一殺手——胃癌

鬥轉星移,寒暑交替,多年已成往昔,但許多人仍對著名公益歌手叢飛記憶猶新,他曾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100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雖然隻是一位歌手,他的事跡卻令人動容:白己省吃儉用,卻長達11年資助183名貧困兒童。

他很年輕,才37歲,卻在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2006年春天溘然長逝,奪去他生命的正是可惡的胃癌。痛定思痛之後,不少人發出了“讓我們愛護白己的胃”的呼籲。

胃的外形與掛著的彎辣椒相似(彎向右側),上端是胃的人口稱為責門,下右端為胃的出口稱為幽門,上部稱胃底、中部稱胃體、下部稱胃竇,胃壁從內到外由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組成。胃癌起源於黏膜上皮細胞,可發生於胃的各個部位,侵犯胃壁的不同層次。局限在黏膜內或黏膜下層的稱為早期胃癌,侵犯達肌層以下或轉移到胃以外區域的叫進展期胃癌。

我國是胃癌的“重災區”,發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胃癌曾經高居惡性腫瘤死因的榜首,號稱癌症中的“第一殺手”。隨著人們臘食方式的改變和對幽門螺杆菌的治療,胃癌發病率有所下降,不過仍處在“前三甲”,是我國第三大常見腫瘤。

胃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發病高峰年齡在50-80歲,但令人揪心的是,胃癌正在向年輕人逼近,19-35歲患者的比例已從40年前的1.7%升至3.3%。

胃癌治療效果好壞與病期早晚及診治手段關係密切,早發現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早期胃癌治療後90%以上能生存5年以上或治愈。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胃鏡檢查的普及,為發現早期胃癌提供了有效手段。胃癌的治療新方法也不斷湧現,如早期胃癌的內鏡治療、胃癌的熱灌注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

【患病原因】

和大多數腫瘤一樣,胃癌的病因也不十分明確,但普遍認為以下因素與胃癌發生有重要關係。

(1)飲食因素。人們總認為胃是一個“皮實的囊”,“苦辣酸甜都可進,軟硬熱涼皆能裝”,殊不知,如果不加節製,胡吃海喝,胃也會“傷不起”。

飲食與胃癌關係密切。網絡有一則消息稱-24歲女大學生連吃一個月泡麵後患了胃癌,引起了人們震驚。大餐後享受一道美味的甜品,這是許多人的習慣,但甜品暗藏許多致癌因素,長期食用會增加患胃癌風險。其他不良的飲食方式如經常攝人黴變食物、鹹菜、煙熏及醃製魚肉等真菌毒素含量較高的食品,以及香腸、臘肉等都會增加發生胃癌的風險。

長期不規律飲食、進食過快、吃過燙的食物、暴飲暴食亦是引起胃癌的因素。“早餐沒空吃、午餐湊合吃、晚餐應酬吃、夜宵地攤吃”,是上班族的生活縮影,長此似往也會增加發生胃癌的風險。

(2)胃部疾患。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的話,其中有一部分會發生癌變。

(3)地理環境因素。胃癌的發病率有一定的地域差異,這種差異的原因到底是土壤、礦物質、種族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還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目前還不得而知。

(4)精神神經因素。“終日鬱鬱寡歡,喝酒又吸煙”的人胃癌發病率高於常人是不爭的事實。長期精神憂鬱、壓抑,其免疫功能受到抑製,抵抗力下降,會促進癌的發生和發展。

(5)幽門螺杆菌感染。幽門螺杆菌(HP)是生長在人胃中的一種螺旋形細菌,可通過手、不幹淨的餐具、不幹淨的食物進入胃內並互相傳播。可以引起許多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門螺杆菌雖然不會直接導致癌的發生,但其引起的胃部疾病長期不愈則有可能癌變,由此看來幽門螺旋杆菌雖不是胃癌的“元凶”,卻是“幫凶”,對胃癌發生脫不了幹係。

(6)遺傳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胃癌的發病具有家族聚集傾向,胃癌患者親屬患胃癌的概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患者子女,患病概率比常人高4倍。資料表明胃癌患者中A型血者較0型血者為多。這些都說明遺傳可能是胃癌發病的原因之一。

【患者的痛苦】

如果不提高警惕性,要想早期發現胃癌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這一“癌妖”既善於“隱藏”又善於“偽裝”。說它善於隱藏是許多胃癌患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和痛苦,及至患者感到難受的時候已經到了疾病晚期;說它善於偽裝是大多數的早期胃癌以其他疾病的“麵目”出現,醫學上稱為症狀缺乏特異性。

比較常見的是出現上腹不舒服,如輕度胃部疼痛、膨脹沉重感,心窩部隱隱作痛,常被當成胃炎或“老胃病”治療,症狀也可能暫時緩解。也有一些會發生和胃十二指腸潰瘍非常相似的節律樣疼痛。

另一些患者可能有食欷減退、惡心嘔吐、胃脹、噯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尤其是食欲不好又伴有胃部疼痛時必須高度重視。

息肉樣和潰瘍樣早期胃癌,可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出現又黑又亮類似柏油一樣的大便——柏油樣便,為病灶表麵糜爛或癌腫侵犯毛細血管,引起長期少量m血所致,也可見於病灶較平坦的早期胃癌。其特點是藥物治療不易控製。凡無胃部疾患的老年人,一旦出現黑便應警惕胃癌的可能。

另外,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精神不振而且呈進行性加重也是胃癌的常見信號。進展期胃癌的後期消瘦乏力就更明顯了。

慢性胃病患者近期內疼痛、上腹飽脹的性質改變、程度加重、節律變化、服藥後不能緩解,並出現消瘦乏力等,都要警惕胃癌的發生。

【診斷方法】

胃癌的症狀既不明顯又不典型,多以假麵具示人,即便是提高警惕僅靠病史和臨床表現也難以確診,要對胃癌做出明確的診斷必須借助一些檢查手段。

纖維內鏡檢查是診斷胃癌最直接、準確有效的方法,可直視下發現胃黏膜的微小病灶,並可進行活組織檢查來幫助確診,診斷胃癌的準確性達90%以上,許多早期胃癌的小病灶也可以通過胃鏡發現,所以,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首選方法。

X線鋇餐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重要方法,可清楚顯示胃輪廓、蠕動情況、黏膜形態、排空時間,有無充盈缺損、龕影等。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對胃癌診斷的準確性較常規鋇餐檢查有所提高。

B超檢查可了解周圍實質性髒器有無轉移;胃鏡下超聲、螺旋CT及磁共振檢查可了解胃腫瘤侵犯情況,與周圍髒器關係,有無切除可能等。

胃癌腫瘤標記物CEA、CA199、CA724陽性率為40%-60%,可以作為診斷胃癌的參考,多個腫瘤標誌物的連續監測也許可以像雷達一樣監視著體內有無癌細胞,但是目前僅靠這些標誌物還不能做出有無胃癌的診斷。

【治療措施】

同大多數癌症一樣,胃癌的治療也有手術、化療、放療“三板斧”。

第一板斧是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有可能治愈的唯一途弳。胃癌的手術治療有“一大一小”兩個趨勢。“大”就是根治術,手術切淨癌灶(R0切除)、轉移的淋巴結和癌灶周圍一定範圍的正常胃壁;“小”就是使術後並發症最小、術後各種生理功能的損傷最小。當然這種“徹底根治”隻能是在肉眼水平上達到的,是相對的,並不是百分百地清除了體內所有癌細胞,不代表胃癌“除根”了。對於不能做根治切除的病例,還可以爭取姑息性切除,以緩解症狀、減少並發症、延長生命。

第二板斧是化療,化療在胃癌綜合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不適合手術及術後複發轉移的晚期患者治療中居主導地位。為提高手術治療的療效,彌補手術之不足,化療也可以和手術結合應用。估計手術切除局部癌灶有困難者,可進行短程化療(新輔助化療),然後再手術;術後給予輔助化療或化療+放療可提高手術效果。

第三板斧就是放療了。以往認為胃癌不適合放療,胃癌大多為腺癌,對放射線呈中等敏感,當達到殺滅腫瘤的放射量時,正常胃黏膜和鄰近正常器官對放射線敏感性高,易引起放射損傷,所以放療並不作為胃癌單獨的治療方式並且很少應用。近年來由於治療方法的改進,很多胃癌已開始使用放療。據研究給胃癌患者40Gy照射後,癌巢有變性、破壞甚至消失者占72%。開展術前、術中及術後放療的胃癌患者越來越多。不能手術治療的患者采用放療+化療也明顯提高了療效。

除此之外,免疫治療和腹腔熱灌注治療也已成為胃癌治療中的新方法。

胃癌患者免疫調節能力下降,機體對癌細胞的殺傷能力減退,改善患者機體免疫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內在抗癌能力,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腫瘤消退。免疫治療在胃癌的治療中越來越顯現m價值。

針對胃癌腹腔內遊離腫瘤細胞和微小癌轉移灶,近年來腹腔熱灌注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此法就是將化療藥物與溫熱灌注液混合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灌注到惡性腫瘤患者的腹腔中,運用癌細胞和正常組織對溫度耐受的特殊性差異來治療腫瘤。

【預防要素】

窮凶極惡的胃癌危害著人類,發現稍晚就有可能奪去人的生命,旱期發現、正確治療雖有治愈可能,但患者要忍受手術、放療、化療的痛苦,承受經濟和精神的壓力。預防是減少胃癌傷害最好的辦法,雖然胃癌的病因非常複雜,但醫學專家已經總結了一些胃癌預防的措施。

第一,胃癌預防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所謂一級預防就是減少或消除各種致癌因素,降低發病率。首先要管住嘴,少吃或不吃鹽醃、煙熏、油炸和烘烤食物,不吃黴變食物,戒煙限酒。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牛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食,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吃過於刺激和過燙的食物。進食時情緒愉快,心情開朗。

第二,積極治療胃部慢性疾病如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異常增生,久治不愈的胃潰瘍、胃息肉等。清除幽門螺杆菌的重度感染。

第三,對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接受過胃部手術、有胃息肉、有家族腫瘤疾病、有家族胃癌史、有惡性貧血及長期T作在含有大量煙塵、石棉和鎳環境的人,應該定期做胃癌的篩查。

但是,由於目前胃癌的原因並不真正清楚,一級預防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我們還必須重視二級預防,也就是胃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普查和早診斷是胃癌二級預防戰車的兩個輪子。對胃癌高發區人群來說,普查是最重要的措施。凡年齡在40歲以上、有較長時間胃病史者應列為普查對象。

建立胃病專科門診,做好易感病例的隨訪也是有效預防措施之一。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重視白身身體變化,m現相應不適,要及時進行胃鏡檢查,一旦發現早期胃癌,盡早手術,可延長生存期、增加治愈率。

胃癌多發且險惡,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通過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使其大大減少;胃癌難治,但我們不能無所作為,早診早治才有希望痊愈,姑息支持,也能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腫瘤的研究和診治不斷完善,胃癌的發病率將會不斷降低,治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雖然戰勝胃癌尚未有窮期,但遙遠的地平線上已露出勝利的曙光!

7.2癌中之王——肝癌

1925年3月12日,“中華民國”寫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因患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59歲。奪去孫中山先生生命的正是肝癌。

1964年5月14日,優秀的共產黨員、黨的好幹部、中共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同誌因病不幸逝世,年僅42歲。奪去焦裕祿同誌生命的疾病也是肝癌。

肝癌是起源於肝髒的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常見的類型有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和肝細胞與膽管混合癌。肝癌的高發年齡為45-55歲,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例為3:1。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在肺癌、胃癌、大腸癌之後位居第四。然而,因為其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迅速,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危及患者生命。在癌症死因中,肝癌僅次於肺癌躍居第二位。“癌中之王”的稱謂也因此而得名。

【患病原因】

肝癌是一個多因素疾病,並且不同地區肝癌的致病因素也各有差異。在我國,肝癌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食物受黃曲黴菌汙染以及飲用水汙染,其他相關因素還有吸煙、飲酒、遺傳等。

引起肝炎的病毒有多種,與肝細胞癌發生有關的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我國的調查資料表明,肝細胞癌患者血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證據者可達90%。總的來看,有乙肝病毒標誌物者發生肝癌的機會比沒有乙肝病毒標誌物者約高10倍。另有資料顯示,在一些沒有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肝癌患者中,卻發現了較高的丙肝病毒感染率,因而認為,這部分肝癌的發生與丙肝病毒有關。

黃曲黴菌也是一個引發肝癌的重要原因。長期存放於潮濕環境中的食物,如花生和穀物,最容易滋生黃曲黴菌。人們吃了含有黃曲黴菌毒素的食物,經過肝髒代謝,可以產生一種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會破壞肝髒細胞的遺傳物質,使肝髒細胞功能受損,久而久之,就會誘發肝癌。

引起肝癌的另一個獨立因素是飲用汙染的溝塘水。我國的科學家在肝癌高發區發現,飲用溝塘水的居民肝癌發病率比一般居民高2.6倍;而飲用井水居民比一般居民低1/3;改飲井水後居民的肝癌發病率有下降趨勢。

另外,長朔喝酒和吸煙也是誘發肝癌的危險因素。酒精主要在肝髒代謝,少量的酒精肝髒可以完全代謝,對肝髒可不產生明顯損傷。但大量或者持續飲酒,肝細胞就會受到損傷,從而引發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進而還可發展成為肝癌。

【患者的痛苦】

肝髒是一個代償能力很強的器官,肝髒的局部病變一般不會導致其功能改變。所以肝癌早期患者甚至個別晚期的患者也沒有明顯症狀。

肝癌的常見症狀有肝區疼痛、食欲減退、腹脹、腹部腫塊、黃疸、發熱、消瘦、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