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腹部腫瘤(2 / 3)

肝區痛主要是因為腫塊增大引起肝包膜緊張所致,主要表現為鈍痛。出現肝破裂Im血時,也可引發劇烈腹痛。食欲減退與肝功能受損、腫塊壓迫、腹脹有關。一些患者可在肋弓和劍突下感到或觸到腫塊存在。當膽管受累影響膽汁排出時,可出現黃疸;晚期患者可出現發熱、消瘦、乏力、貧血等惡病質症狀。

【診斷方法】

診斷肝癌首先要根據病史及臨床症狀,建立疑診後再做必要的輔助檢查。常用的輔助檢查有腫瘤標誌物檢查、B超、CT、磁共振成像等。當然,最終診斷依然要靠病理檢查。

腫瘤標誌物甲胎球蛋白(AFP)是診斷肝細胞癌比較可靠的指標,一般來講,血清AFP>500ILg/L持續一個月,或AFP>200lxg/L持續2個月,即可做出肝細胞癌的診斷。

B超、CT、磁共振成像各有優勢,在肝癌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這些影像學檢查可決定腫瘤的部位、大小、數目、與周圍的關係、血管及膽管受侵情況等。

增強CT和磁共振檢查更能帑助病變的定性及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診斷。B超引導下的穿刺活檢以及術後病理檢查可對肝癌做出明確診斷。

【治療措施】

隨著科技的進步,肝癌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增多。傳統的手術治療仍是主要治療手段,對於能夠手術的病變,一定要想方設法予以切除。對於不能切除的肝癌,采取積極的介入治療,也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常用的介入治療有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射頻消融術(RFA)、經皮酒精注射(PEI)、氬氦刀等。

TACE就是在X線電視引導下,將一根導管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後進行動脈造影,了解供血動脈和腫瘤血管的分布情況,然後經導管灌注化療藥物或栓塞藥物。化療藥物可以直接殺滅癌細胞。栓塞藥物可以堵塞肝癌組織的血管,讓肝癌組織得不到充足的養分,無法生長而壞死。

肝癌組織對熱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組織差。在特定溫度下,因腫瘤組織缺乏調節和散熱功能,會發生凝固性壞死,而正常組織不受損傷或輕度損傷。RFA手術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用射頻針直接插入肝癌組織,射頻針發出射頻波,射頻波會使周圍組織溫度升高(為90-120℃),並且向周圍傳導,使局部癌組織發生熱凝固性變性和壞死。

海扶刀技術是我國科研T作者研究成功的一項新技術,全稱為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技術。普通超聲隻能診斷疾病,並不能治療疾病。而海扶刀利用超聲原理,增強超聲脈衝的能量,可以在不開刀的條件下將能量聚集,好像凸透鏡聚焦一樣,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到60℃以上,使癌組織凝固性壞死,達到治療肝癌的目的。

氬氦刀可以通過低溫來治療肝癌。氬氦刀是利用超低溫冷凍消融腫瘤的設備,先使組織迅速降溫,最低能達到-140℃,然後再迅速加熱到20℃,通過急速複溫,消除腫瘤。

另外,還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采取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及肝髒移植等療法。

【預防要素】

肝癌盡管險惡,但如果能夠采取得力的預防措施,仍可以有效減少其對人類的傷害。科學接種乙肝疫苗,積極治療乙型肝炎,避兔或減少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就可以有效預防與病毒有關的肝細胞癌的發生。不吃黴變食物,改良飲水品質,限製酒精攝人量,也可減少部分肝癌的發生。

肝癌難治主要是指晚期肝癌。其實,肝癌如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其效果還是很理想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小肝癌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60%,而大肝癌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隻有30%,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就更低了。由此可見,定期體檢,及時發現早期肝癌,也可有效減少肝癌死亡率。

7.3逐漸增多的大腸癌

1993年1月20日,好萊塢巨星奧黛麗·赫本,因大腸癌病重不治,死於瑞士洛桑的家中,終年63歲。她曾因《羅馬假日》《窈窕淑女》等電影而在中國家喻戶曉。那麼,什麼是大腸癌?我們應該怎麼去發現、預防、治療大腸癌呢?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胃癌和食管癌,在我國大部分省市死亡率排在惡性腫瘤死亡率的4-5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近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患病原因】

大腸癌的發生是大腸黏膜上皮受遺傳和環境多種因素作用導致多基因改變的結果。大腸癌流行病學的許多研究表明,大腸癌可能的病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與膳食結構的改變密切相關,與環境、遺傳等其他因素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l)遺傳因素。據估計在至少20%的大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研究發現倫敦一般人群一生中患大腸癌的危險性為1/50,但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患大腸癌者,此危險性升至1/17。目前易患大腸癌的幾種遺傳性綜合征已經被確定,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便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不治疔,日後均將變成大腸癌。

(2)良性病變惡變。大腸腺瘤等屬癌前病變,多數的研究認為80%以上的大腸癌是發生在先存的腺瘤基礎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大腸癌發病率也明顯升高,是一般人群的5.7倍。此外,克羅恩病、血吸蟲卵、慢性憩室炎及久治不愈的肛瘺也可誘導癌的發生。

(3)飲食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腫瘤發病中飲食因素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有70%-90%的腫瘤發病與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而其中40%-60%的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飲食、營養有關。世界範圍內的調查發現,在大腸癌高發的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等地區,人們每天進食的脂肪量在1209以上。在大腸癌發病率居中的波蘭、西班牙等國家,每人每天攝人的脂肪量在60-1209。而在大腸癌低發的哥倫比亞、斯裏蘭卡、泰國等國家每人每天的脂肪攝人量隻有20-609。高發區大腸癌的發病率是低發區的6倍以上。中發區大腸癌的發病率是低發區的3倍左右。

(4)不良生活習慣。生活節奏加快,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等,也是導致部分青年人罹患大腸癌的主要原因。此外,諸如飲酒、吸煙、高血壓、糖尿病、性激素平衡狀況等對腫瘤發生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患者的痛苦】

早期大腸癌多數無明顯症狀,或僅表現為癌前病變的症狀。但隨著病變的進展,可出現一係列症狀和體征。臨床上常見的症狀與體征可歸納如下:

(1)便血。腫瘤表麵與正常黏膜不同,在與大便摩擦後甚易出血。低位大腸中大便幹硬,故便血最常見。因病交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m血量較多時可見到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患者還可m現貧血。一般來說,病期越晚,cm現貧血的頻率越高,貧血程度越嚴重。

(2)腸梗阻。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物通過受阻。此時可m現腸鳴、腹痛、腹脹、便秘、排便困難等腸梗阻症狀。病灶位於直腸時,可cm現大便變形、變細,排便費力,不易一次排淨,大便次數增加或有裏急後重的感覺,進一步發展即可出現部分性甚至完全性腸梗阻。左半結腸的腸內容物比右半結腸的幹稠,故阻塞症狀往往較常見,發生腸梗阻的機會比右半結腸癌多1倍左右。

(3)其他原發灶引起的症狀。絨毛狀腺瘤常分泌較多的黏液,由其演變而來的大腸癌,常有黏液便。20%-30%的結腸癌患者在確定診斷時可觸及腹塊。腹塊是右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報道其占就診時症狀的79.1%。由於結腸癌的生物學惡性行為一般比胃癌、胰腺癌等為低,因此往往腫瘤可長至相當體積而尚未出現遠處轉移。當癌灶呈深潰瘍穿透腸壁時可發生穿孔。其中一半的穿孑L可造成腸內容物進入腹膜腔造成腹膜炎,其餘的則局部形成膿腫或蜂窩織炎。有穿孑L的患者預後差,癌細胞播散種植,日後局部複發多見,死於癌的危險性為無穿孑L者的3.4倍。

(4)腫瘤外侵、轉移引起的臨床表現。直腸癌擴散出腸壁在盆腔內有較廣泛浸潤時,可引起腰骶部酸痛、脹墜感,還可m現坐骨神經痛或閉孑L神經痛、尿道梗阻、尿毒症等。

大腸癌發生血道轉移的情況常見,肝髒為最常見的血道轉移部位,文獻報道有8%-25%的患者在確定診斷時已有肝轉移,而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患者在隨訪中又有20%-30%發生肝轉移。除此之外,肺、骨、卵巢、腦等也是容易出現轉移的部位。

結腸癌也常發生淋巴道轉移,可表現為左鎖骨上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以及下肢水腫、陰囊或陰唇水腫等。

當癌侵及漿膜層時,癌細胞可脫落進入腹膜腔,種植於腹膜麵。膀胱一直腸凹(或子宮一直腸凹)為腹膜腔最低的部位,癌細胞易集積種植於仳。直腸指診(或陰道一直腸指檢)可觸及該處有種植結節。當腹膜麵廣泛種植播散時可m現腹水或種植灶浸潤壓迫腸管而致的腸梗阻。

【診斷方法】

檢查應遵循由簡到繁的步驟進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項。

(1)直腸指診。我國下段直腸癌遠比國外多見,75%以上的直腸癌可在直腸指診時觸及,所以直腸指診是早期發現直腸癌的重要檢查方法。直腸指診可查出癌腫的部位、距肛緣的距離及癌腫的大小、範圍、固定程度、與周圍髒器的關係等。

(2)大便隱血檢查。它是目前發現結腸癌使用最廣泛的篩查方法,簡單、方便、價格低、容易接受,適合初級篩查。

(3)糞便DNA檢查。它是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提取糞便中微量的來白於腸壁脫落細胞的DNA。假如腸壁脫落細胞中存在腫瘤細胞,則腫瘤細胞中特異的基因突變或遺傳改變將可被靈敏的PCR方法檢測到。

(4)腫瘤標記物檢測。使用較多的有血清癌胚抗原(CEA)及腸癌相關抗原(CCA)。盡管這兩個標誌物並非結腸癌所特有,但多次檢查觀察其動態變化,對大腸癌的預後估計及監測術後複發還是有一定的意義。其他腸道相關腫瘤標誌物如CA242、CA199、CA50等對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低,聯合測定可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陽性預測值。

(5)鋇灌腸X線檢查。它是結腸癌的常規檢查之一,但對直腸癌的診斷意義不大,且對較小的大腸癌易漏診。應用氣鋇雙重造影技術,可清楚顯示黏膜破壞、腸壁僵硬、結腸充盈缺損、腸腔狹窄等病變,提高診斷正確率。

(6)內鏡檢查。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結腸鏡檢查。目前多采用全結腸鏡檢查,可觀察全部結腸,直達回盲部,並能對可疑病變進行組織學檢查,有利於早期及微小結腸癌的發現。

(7)膠囊內鏡。膠囊內鏡具有檢查方便、無創傷、無導線、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影響患者的正常T作等優點,擴展了消化道檢查的視野,克服了傳統的插入式內鏡耐受性差、不適用於年老體羈和病情危重者等缺陷,可作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法。

(8)其他。結直腸腔內超聲掃描可清晰顯示腫塊範圍大小、深度及周圍情況,可分辨腸壁各層的微細結構。CT及磁共振成像檢查對了解腫瘤腸管外浸潤程度以及有無淋巴結或肝轉移有重要意義,對大腸癌複發的診斷較為準確。

【治療措施】

治療上倡導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多數原發腫瘤可進行根治性切除,如不能施行根治手術,仍可進行姑息性切除,使梗阻、m血等症狀得到緩解,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綜合治療方案包括以5-氟尿嘧啶為首選的化療、放療、熱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以及新近m現的靶向治療等。

(1)手術治療。手術是治療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大腸癌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腫瘤手術的基本原則一致,概括起來說,就是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則。其中,在腫瘤能夠切除的情況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則,其次考慮到安全性,最後才盡量考慮功能性原則。具體手術方式可分為局部切除術、腸段切除術、根治術、聯合髒器切除術及姑息性腫瘤切除術等。

(2)化療。可對患者進行術前化療,防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也可采取術後繼續化療,以徹底清除癌細胞,減小腫瘤複發的可能性,提高治愈率。

(3)放療。放療通常作為手術和化療的附加手段,可以減少腫瘤複發的概率。但是否采用放療,應根據患者病情、身體素質等因素綜合考慮。直腸癌術後5年內複發轉移死亡的患者中約一半死於局部複發,如直腸癌手術後盆腔、吻合口、會陰部等的局部複發。放療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預防和治療局部複發的作用。

【預防要素】

預防大腸癌應做到以下幾點:

(1)良好的飲食習慣。改變“三高一低”,即高熱量、高脂肪(油)、高蛋白(肉類)、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少吃燒烤、煎炸食物;多吃粗糧、蔬菜等含纖維素多的食物。

(2)保持大便通暢。糞便中有許多有害致癌物質,若長期居留,對大腸癌的發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預防腸道疾病。積極治療癌前疾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便秘、血吸蟲病及息肉等。發現大便習慣、次數、性質改變,大便表麵附著血液及黏液或膿血,腹部隱痛、便意頻繁、迸行性貧血、無原因消瘦等蛛絲馬跡應及時看醫生。

(4)高危人群定期普查。有家族大腸癌史、腺瘤性息肉、長期慢性結腸炎者,以及40歲以上中老年人m現原因不明大便異常者,應及時進行大便隱血及脫落細胞檢查,若為陽性就再做電子結腸鏡檢查。

目前,我國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比較低,很多患者一發現就是晚期。因此,在大腸癌的防治中,尤其要重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

中國人的大腸癌與西方人比較有三個特點:直腸癌比結腸癌發病率高,為(1.5-2):1;低位直腸癌在直腸癌中所占比例高,約占75%,大多數直腸癌可在直腸指診時觸及;青年人(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新的診斷、治療方法已經逐漸顯示出良好的前景。比如檢測血清腫瘤相關miRNA來早期診斷大腸癌,以及將靶向治療技術和腫瘤的基因治療相結合應用於腫瘤治療。大腸癌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中,從幾十年來大腸癌治療藥物的進展和療效不斷改善的進程來看,不斷尋找新的診療措施、藥物必將有效改善其預後。

7.4不易外露的胰腺癌

2007年9月6日,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因病去世,世界從此失去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2011年10月6日,蘋果公司對外宣布了聯合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因病去世的消息。

奪去兩位巨匠生命的正是胰腺癌。胰腺因為在人體內的位置較深而不容易發現病變,胰腺癌一旦出現症狀,往往已屬晚期。再加上各種治療措施效果都比較差,所以死亡率極高。一般認為肝癌為癌中之王,如果不是胰腺癌發病率比肝癌低一些,應該稱胰腺癌為癌中之王才對。

胰腺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50歲以上年齡組約占總發病數的93%,且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呈指數級遞增。40歲以上人群年齡每增加10歲,胰腺癌的發病率將遞增1-5倍。近些年來,胰腺癌發病率有逐漸增高趨勢,據上海市統計,1980-2000年男性和女性胰腺癌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大於女性。

【患病原因】

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因素有遺傳、生活與環境因素等。

有資料顯示,凡一級親屬中有兩個以上患胰腺癌者,其得同樣疾病的機會至少將增加16倍。有學者稱,酒精性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