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腫瘤包括頭部的鼻咽癌、鼻竇癌、口腔癌、腮腺腫瘤及頸部的甲狀腺癌、喉癌等。本章主要對口腔癌、喉癌、鼻咽癌和甲狀腺癌的防治常識加以介紹。
鼻咽癌曾經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有明顯的地區分布。全世界約80%的鼻咽癌病人在我國南方各省,廣東省尤為常見,故其也有“廣東癌”之稱。本病的高發年齡在50-59歲,男女發病之比為(2.5-4):1。
甲狀腺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占的比例並不高,大約為1%-2%。不過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甲狀腺癌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
口腔癌的發生部位包括唇、頰黏膜、牙齦、硬齶、舌、小涎腺等。口腔癌發病率僅次於鼻咽癌,居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2位。我國的口腔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45%-5.60%。
喉癌是起源於喉腔黏膜的惡性腫瘤。近些年來,其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喉癌患者多見於50-70歲人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城市明顯多於農村。
9.1“首領”之患——口腔癌和喉癌
1923年的春天,英倫三島上鳥語花香,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但對於被稱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來說,這個季節卻是灰暗的,因為他剛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一年他61歲。弗洛儼德平時最大的嗜好就是抽煙,他每天要抽20支雪茄,即使在被診斷癌症後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在隨後的16年間,他先後接受了33次手術,備受病痛的折磨。1939年9月23日,精神心理學的一代宗師弗洛伊德病逝於倫敦。弗洛伊德所患的口腔癌屬於頭頸部惡性腫瘤的一種。
頭頸部在古漢語中也稱為“首領”,所以頭頸部腫瘤也可稱為“首領之患”。
這一類腫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可能比較陌生。頭頸部腫瘤分類較為複雜,首先,按照解剖位置來分,主要包括頸部腫瘤、耳鼻喉科腫瘤以及口腔頜麵部腫瘤三大部分,比如人們經常聽到的甲狀腺腫瘤、聲帶息肉、喉癌、鼻竇癌、口腔癌等。其次,頭頸部組織種類豐富,按照病理類型來分(單就惡性腫瘤來講),又可分為鱗癌、腺癌、肉瘤、轉移性癌等。因此,其原發部位和病理類型之多、疾病表現症狀之複雜多變,居全身腫瘤之首。頭頸部重要器官比較集中,解剖關係複雜,治療方法各異,同時涉及頭頸腫瘤外科、腫瘤內科學、放療、營養、語言治療、美容醫學、社會T作、護理和康複等多個醫學領域。在頭頸部的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鼻咽癌、惡性淋巴瘤由專門章節介紹,本節主要介紹另外兩種比較常見的頭頸部腫瘤——口腔癌和喉癌。
【患病原因】
口腔癌和喉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刺激、物理刺激、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病毒感染以及癌前病變惡變等。
首當其衝的當屬煙酒刺激,從這兩種腫瘤好發於男性(口腔癌男女比例是3:1,喉癌男女比例是6:1)這一現象就可見煙酒刺激的作用。比如發生於口角、上齶、頰部的口腔癌,就與咬含煙頭的方式、煙霧刺激的部位明顯相關。另外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東北地區女性喉癌患者的比例明顯高於我國其他地區,主要原因也與東北女性喜好抽煙以及T業大氣汙染有關。煙草中的致癌因素主要是化學物苯並(a)芘,這種致癌物在整個上消化道及呼吸道中都可能致癌。嗜煙的人不僅易患口腔癌、喉癌,若在腫瘤被治愈後繼續吸煙,則發生第二種原發癌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酒精本身並未證明有致癌性,但酒精可作為致癌物的溶劑,促使致癌物進入口腔、口咽黏膜,損害肝髒,從而影響肝的化學解毒作用和生物轉化作用;同時,大量飲酒者常m現細胞免疫的高度抑製。有資料顯示,有煙、酒嗜好者,口腔癌的發病率是不吸煙也不喝酒者的15.5倍。
另外,對於口腔癌來講,還有兩個特殊的致病因素。首先是嚼食檳榔。在南亞、東南亞以及我國的台灣、福建、海南、湖南地區,人們右嚼食檳榔的習慣,這些地區也是口腔癌的高發區域。在嚼檳榔過程中,口腔黏膜會和檳榔中所含的生物堿及多種亞硝基胺化合物發生反應,亞硝基胺化合物已被認為是引起口腔黏膜病變的一種基本因子。口腔黏膜長期處在此種環境下,會使口腔黏膜病變纖維化,從而引發口腔癌。
此外,口腔內的不良修複體也是主要的口腔癌致病因素之一。所謂不良修複體,即沒有按照科學原則設計、製作T藝差、材料低廉、有害健康的修複體,它會對口腔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口腔修複的醫療水平參差不齊,而很多患者由於不了解口腔修複的常識或貪圖省錢而接受了這些修複體,或許它恢複了一定的咀嚼功能,短期對健康沒有發生危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危害會漸漸顯露,主要包括引起牙齒鬆動,造成鄰牙齲壞、牙齦炎症等。這些修複體的尖銳部分可對口腔黏膜產生慢性持續機械刺激,同時在局部炎症刺激的影響下,引起口腔黏膜不斷的損傷、修複。如此反複的過程易導致黏膜修複機製紊亂,引起黏膜上皮的不良增殖,最終發展為癌。
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口腔癌、喉癌的發生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很多患者都有一個癌前病變的階段,比如口腔的白斑、紅斑、扁平苔蘚,喉部的白斑、角化病、乳頭狀瘤等,在這些疾病的基礎上,如果不采取幹預措施,則會發展成癌症。弗洛伊德的口腔癌就是在口腔黏膜白斑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遺傳因素也被認為是腫瘤發生的因素之一。近年發現,遺傳易感性可能與癌症的發生有關。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有的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見得什麼腫瘤,而有的人才抽了10年、20年,就得了口腔癌、喉癌。這可能就與遺傳易感性有關。有些人因為遺傳的原因對煙酒刺激特別敏感,在同樣程度的刺激下,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生癌變。
此外,環境因素(比如陽光暴曬、核汙染、環境汙染)、免疫/營養缺陷(維生素缺乏、缺鐵、缺硒)、生物因素(人乳頭狀瘤病毒、梅毒感染)等都與口腔癌、喉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診斷方法】
口腔癌、喉癌的診斷主要依靠常規的臨床體檢,懷疑咽喉病變者還需要進行纖維喉鏡檢查,若發現口腔或喉內的新生物,則霈要病理活檢確診。一旦確診首先需行頸部彩超檢查以了解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還要根據增強CT或磁共振結果查看病變的範圍、頸部血管的侵犯情況,這些都和臨床分期以及治療方式有密切關係。
【患者的痛苦】
對於口腔癌來講,發現以下情況就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一是口腔黏膜顏色變成白色、褐色或黑色,尤其是口腔黏膜變粗糙、變厚或呈硬結,m現口腔黏膜白斑、紅斑,很可能已發生癌變。二是嘴唇或口腔內腫塊。口腔癌症早期,僅表現為局部的小腫塊,常常沒有特別不適。三是潰瘍不愈。口腔潰瘍的病程一般不超過兩周,如果燒灼感、疼痛等症狀超過兩周仍不見好,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四是頸部腫塊。這也是口腔癌常見的症狀之一,口腔癌多向附近的頸部淋巴結轉移,有時原發病灶很小,甚至症狀還不明顯,但頸部淋巴結卻發現了轉移的癌細胞。因此,頸部淋巴結如突然腫大,需檢查口腔。
對於喉癌,早期症狀主要包括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咽痛、咳嗽、咯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等。
聲音嘶啞早期為發聲易疲倦,無其他不適,常被誤認為感冒、喉炎。凡40歲以上,尤其男性、長期吸煙者,聲嘶超過3周,經發聲休息和一般治療不改善者,必須到醫院做喉鏡檢查。
咽部不適及異物感是聲門上型喉癌的早期症狀,但應注意與慢性咽炎的症狀相鑒別。
腫瘤向深部侵犯可出現咽痛,初為間隙性疼痛,繼而為持續性疼痛,並同時引起反射性耳痛,以及咽痛所致的吞咽困難。
早期多有咳嗽,無痰或僅有少量痰,無咯血,隨病變發展可出現痰中帶血,甚至咯血。
可見頸部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聲門上型喉癌患者,早期易m現頸部淋巴結腫大。
【治療措施】
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是多學科的綜合序列治療,即以手術切除、放療為主,以化療、生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模式。其中,手術和放療屬於局部治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去除或控製原發病灶,而化療和生物治療則是全身治療,主要是為了預防或治療癌腫的全身轉移。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情況、腫瘤的臨床分期等諸多因素決定治療方法的選擇順序。
腫瘤的治療必須在根治疾病的同時兼顧保留功戧與外觀,對於頭頸部腫瘤而言這一平衡尤為重要。近年來,由於功能外科理念的深入以及外科修複技術的發展,目前提倡在不影響徹底根治的前提下,多以保留功能手術為主。對於以往認為不可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腫瘤,采用根治性切除合並立即修複組織缺損的手術,不僅可徹底切除腫瘤,擴大外科治療的適應證,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術後輔以放療、內科及生物治療,可有效提高一些腫瘤的遠期療效。
放療在頭頸部腫瘤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當一部分早期的頭頸部腫瘤可以通過放療獲得滿意的效果,而且還可以保留器官的功能和美容效果。如局限於聲帶的聲門型喉癌,放療可以取得與手術一樣的效果,並且還可以保留患者的發音等功能,即使後來卅現複發,還可以采用手術來挽救。因此在早期腫瘤的治療方麵放療較手術有一定的優勢。
化療在頭頸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目前爭議較大。總體來講,通過化療並不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對於某些中晚期的腫瘤(體積較大者),通過術前誘導化療,可以明顯減小腫瘤的體積,利於手術的操作。因此,化療的選擇與否,需要個體化考慮。生物免疫治療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型腫瘤治療方式,並逐步成為腫瘤治療的第四種模式,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或增強人體本身所具有的抗腫瘤能力來治療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