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七條: ①治病求本:中醫治病表麵上針對症狀,實際上更強調透過現象抓住根本的病因。 ②治有標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過症狀(標)來找到病因(本)。 ③治有緩急:意指有時以治本為急,有時則應以治標為急。 ④治有輕重:意指病輕、病重應以元氣是否虧損為標準,而不能光看表象。 ⑤治療須辨幼體質:也就是要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來考慮用藥分量的輕重。 ⑥治療用藥不可偏執:也就是要具體病症具體分析,不能憑個人喜好。 ⑦虛實的治療要則:意指治療時“攻”與“補”要相結合。
【髒腑】
是內髒的總稱。按照其生理功能特點,可分髒、腑、奇恒之腑三類。五髒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髒腑學說也稱藏象學說,即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內髒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對於指導臨床實踐很有用處。髒腑學說的主要特點有:①以五髒為中心的整體觀;②注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③從藏象(內髒的外在反映)來把握內髒的生理活動規律。
【奇經八脈】
十二經脈(人體內主要的十二條經脈)以外的八條經脈。奇經,是相對於十二正經而言的。八脈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HTH〗NFEA9
脈、陰〖HTH〗NFEA9
脈、陽維脈、陰維脈。奇經八脈的特點是: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除任督兩脈之外沒有固定穴位;同髒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間也沒有表裏關係。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①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②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等。
【小周天】
本義指地球自轉一周,即晝夜循環一周;後經引申,被內丹術功法借喻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循環一周,即內氣從下丹田發出,經會陰,過肛門,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到頭頂泥丸,再由兩耳頰分道而下,會至舌尖,與任脈接,沿胸腹正中下還丹田。因其範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
【大周天】
本義指地球繞太陽一周,即年循環一周;後經引申,被內丹術功法借喻為內氣在體內行一周,即內氣從下丹田發出,經會陰,分兩支沿兩腿下至腳心,然後從湧泉上提至肛門相合,過尾閭、夾背、玉枕三關,上達頭頂泥丸,又分兩支沿兩耳會於舌尖,最後沿胸腹正中的任脈下歸丹田。由於流走的範圍相對較大,故稱大周天。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延年益壽的目的。又稱乾坤交媾、卯酉周天、金液還丹等。
【任脈】
奇經八脈之一。循行路線是起於胞中(小腹部位),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麵頰,分行至眼眶下。經過的主要穴位有曲骨、中極、臍中、鳩尾、膻中等。它之所以叫任脈,有“擔任、受任”之意,又與“妊”意義相通,說明它不僅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又稱陰脈之海),而且與女子妊娠也很有關係。
【督脈】
奇經八脈之一。循行路線是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裏麵上行,至頸後風府穴處,進入顱內,並由頸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係帶處(鼻下方)。此外它還有兩個分支。經過的主要穴位有長強、命門、至陽、大椎、百會、人中等。它之所以叫督脈,是因為有總管、統率的意思。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此外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係。督脈與任脈在傳統的內丹術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精氣神】
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和功能活動。被稱為人身三寶。精,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滋養人體的物質,更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氣,是充養人體的一種精微物質,或是人體髒器的功能活動。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包括思想活動和內在髒腑精氣的外在表現。這三者中,精是最基本的,氣是動力,神是主導,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傳統內丹術中,這三者被視為鍛煉的對象。
【血】
中醫認為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一般即指血液,主要由營氣(血脈中精氣)和津液(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組成。它是飲食精微所化成的,循行於脈管中。血的功能主要有兩方麵:①在氣的推動下供養全身各髒腑組織,起營養滋潤作用;②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液供給充足,神誌活動才能正常。
【元氣】
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它是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氣,由腎中精氣所化成,故古代常把元氣寫成“元〖HTXL〗?
”,以示與後天之氣相區別。元氣發於腎,遍布全身,可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激發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充沛,則機體強健,器官功能旺盛,元氣衰虛則機體虛弱多病。
【四診法(望、聞、問、切)】
中醫傳統診法。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容,故稱四診法。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情況,包括望神色、望形態、望頭麵部、望皮膚、望舌等;聞診,包括聽診和嗅診,即聽聲音、嗅氣味;問診就是詢問患者(或家屬),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經過,現在的症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就是切按病人脈搏和觸按病人肌膚、腹部、四肢等以診察病情的方法。通過望聞問切來診察疾病顯現在各個方麵的特征,就可以比較準確的診斷病人所患疾病,從而為辯證論治提供依據。
【解毒】
泛指解除體內或體表的毒素。通常包括以下幾類:①因煩勞過甚、嗜酒無度等導致髒腑熾熱而使血液產生熱毒,出現疔瘡、敗血症等症狀,應當涼血解毒;②陰寒凝滯成毒,常用溫中散寒藥祛除;③解除蛇蟲犬獸等螫咬所致的毒害;④排除誤食或接觸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⑤按特定的炮製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而緩和藥物的毒性。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服用的清熱解毒藥中的“解毒”是指上麵的第二種情況。
【清熱】
人體因熱邪引起或因機體的代謝功能過度亢奮(即所謂陽盛陰虛)所產生的症候都屬於熱症,其中因內髒病變而導致的發熱、潮熱、麵紅耳赤、口渴、尿黃、大便秘結等症狀稱為裏熱。清除裏熱應用清熱藥物。清熱藥物藥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能,可以治療溫熱病、黃疸、瘡痛、陰虛內熱等症。
【上火】
我們一般所說的“上火”是指“心火旺盛”所出現的症狀。中醫認為心火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來源,凡思考過多,心陰損耗,或過食辛熱溫補之品,都可能出現“心火旺盛”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心煩失眠、煩熱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痛糜爛、小便熱赤刺痛等,治療時應以清心瀉火的藥物為主。廣義的“上火”,還應包括“胃火旺”、“肝火旺”等。
【虛火】
人體因陰液不足會導致陰虛,陰虛常伴有發熱現象,稱為虛火。主要的症狀有兩顴潮紅、低燒、五心煩熱、心煩失眠、盜汗、尿短赤、口燥咽幹等。多見於熱病傷陰的後期,或陰虛勞損等。治療時應以服用清虛熱藥為主。
【內傷】
指創傷損及肢體深部組織及髒腑、氣血等引致的病患。又名內損。一般起因於跌打、墜墮、碰撞、閃挫時外力過重,多發於胸部和腹部。有傷氣、傷血及傷髒腑之分。如果傷處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則為傷氣;如果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紅或發紫,甚至引起發熱、嘔吐、便血等症狀,則為傷血;如果胸腹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等症狀,則為傷髒腑。治療時應以複元通氣、活血化瘀為主。
【中風】
中風是中醫病症名。西醫叫急性腦血管疾病。症狀是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同時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情輕者稱中經絡,重者稱中髒腑。中醫認為中風的病因很多,歸納起來有外風、火盛、濕痰、氣虛、內風等。常發於40歲以後的人,喜怒憂思過度等可為誘因。此病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腦溢血、缺血性中風等。治療時應以養血祛風、通經活絡為主,或采用針灸療法。病急危險者應送往醫院搶救。
【暈針】
由於針刺而產生的暈厥現象。當進行針刺治療時,患者感覺頭暈、惡心、目眩、心悸,繼而麵色蒼白,血壓降低,脈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識喪失,即為暈針。多是因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饑餓疲勞,或是針刺體位不當,針刺較粗,刺激過重等而發生。一旦出現暈針反應,應當及時處理,以免導致不良後果。一般讓患者平臥休息,喝一些溫開水或糖水,10~15分鍾即可恢複。嚴重時需給予中西藥物搶救。
【針灸】
針灸療法的簡稱,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針刺療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具刺激人體穴位,運用操作手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溫灼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刺和艾灸兩者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經常配合使用。針灸療法是中醫學術中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適用症廣等特點。自從《黃帝內經》中對針灸進行全麵論述以來,針灸療法已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綿亙兩千年而不衰。
【人體重要穴位】
穴位俗稱穴道,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出入的處所。穴位分經穴、經外穴和沒有固定位置的阿是穴三種。人體的主要穴位有:
【百會】
位於頭頂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叉點。刺激此穴可治昏迷、休克等症;
【人中】
位於鼻下人中約上1/3處。刺激此穴可治休克、中暑、癔病等症;
【關元】
位於臍下3寸處。刺激此穴可治遺精、陽痿、早泄、產後出血等症;
【膻中】
位於臍上4寸處。刺激此穴可治療心血管病、胸骨後痛、喘咳等症;
【命門】
位第2、3腰椎棘突間。刺激此穴可治遺精、陽痿、早泄等症;
【合穀】
位於第1、2掌骨中點連線之中點。刺激此處可治高熱、中暑、中風、昏迷、頭痛、高血壓等症;
【太陽】
位於眉梢與目外眥間外1寸。刺激此處可治頭痛、失眠、各種眼疾。
【藥引】
又叫引藥。其主要作用是調和諸藥、消除其他藥物毒性、矯味增效等。在方劑中,藥引一般列於諸藥的末尾,也有列於處方煮服法中的。根據作用不同,藥引可分為引經報使藥(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所從藥(可協同諸藥發揮作用)、附加藥(可加強主方療效、矯正藥味)。例如醫生在開出的方劑中,加入薑、蔥、蜂蜜、鹽、醋等蔬菜或食品,這些都能夠起到藥引的作用。有時某些藥物不便直接服用,常常與藥引同煮,煮後隻吃藥引。
【中成藥】
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製成一定劑型,供臨床醫生辨證治療使用的一類藥物。它使用、攜帶、貯運都很方便,有些具有長效、速效、高效的特點,也可用於危急重症的搶救。常用劑型有膏劑、丹劑、丸劑、散劑、栓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等。如我們常見的牛黃解毒丸、銀翹解毒片、人參藥酒、七厘散、午時茶、滴耳油等都屬於中成藥。
【君臣佐使】
又稱主輔佐使。是中醫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規律,即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的配合。君藥又稱主藥,是指在治療中起主要作用的藥物。臣藥又稱輔藥,是協助君藥或加強君藥功效的藥物。佐藥是協助君藥、臣藥治療兼症或抑製其毒性和烈性的藥物。使藥是引導各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各藥作用的藥物,包括藥引在內。
【炮製】
又稱炮炙。指藥物在應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前,經過加工處理的方法和過程。其主要目的有:①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②改變或緩和藥性,提高療效;③便於製劑和貯藏;④消除腥臭味,便於服用;⑤除去雜質及無用部分,使藥物純淨。炮製可分為三種:水製(洗、漂漬、水飛等)、火製(炮、煆、炒、炙、烘焙等)、水火共製(蒸、煮、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