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謇與實業救國(1 / 1)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又開始與日本侵略者喪權辱國的和談。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激怒了每一個有愛國心的華夏子孫。這一年,35名翰林院的官員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彈劾李鴻章。

這35名官員中,有一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新科狀元張謇。

張謇,字季直,於鹹豐三年(1853年)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家庭。他原籍江蘇海門,因自幼居住在南通,一般人都說他是南通人。

考中狀元後,他雖然按例進入最高學府翰林院任修撰,但他的心仍然在為祖國的前途而擔憂。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張謇憂心如焚。當時,封建士大夫中普遍有一種認識,他們認為,列強之所以強大,是由於“船堅炮利”,中國要強盛,就要像日本“明治維新”時那樣,發展實業。

張謇毅然放棄狀元郎的誘人仕途,以辦實業來救國。

中國的民族實業,發展得極為緩慢。遠在明代中葉,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產生。那時候,蘇杭一帶有不少從事絲織業的機戶,他們雇傭了不少機工,機戶和機工的關係,即“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係。由於封建官府的勒索壓榨,封建行為也時時作祟,資本主義的萌芽隻能在重重壓力下艱難發展。

到了清代,李鴻章辦洋務,不自覺地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使它在夾縫裏艱難地成長。《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李鴻章辦洋務已遭慘敗,清政府為解決自己經濟上的困難,被迫放鬆了對民族資本的控製。

張謇在這樣的形勢下,想以辦實業來救國,著手籌辦工廠。南通一帶是棉花產地,棉花的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低。棉布人人要穿,不怕沒有銷路,於是他就決定先辦棉紡廠。

當時中國自己不能造棉紡機,都要從外國進口。這些機器價格昂貴,張謇靠集資得來的幾個錢根本買不起。

就在他走投無路之際,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

原來,湖廣總督張之洞見棉紡織業有利可圖,也動起了利用商人資本的念頭,打起了招商旗號。他的紡織業分南廠和北廠,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北廠建成投產,而南廠始終未能建成。南廠的機器運抵湖北時,張之洞已調任為兩江總督。

張之洞將這些機器運至江蘇,準備以六十萬兩白銀的代價移交給蘇州商務局招商。哪知蘇州的紳商觀望不前,招商不成,隻好又將這些機器運到上海存放。沒想到一放就是5年,成了官家的累贅。後來劉坤一繼任兩江總督,對這些機器也很頭痛,指望早點兒有人將它買去。

張謇過去與張之洞熟悉,便去拜訪劉坤一。

張謇利用他的狀元身份,與各方麵人士洽談,請求援助。有一次他從南通到上海集資,回來時連路費都沒有了,隻好寫了些條幅到街上去賣。

有人在街上認出了這位鼎鼎大名的狀元,狀元在街頭賣字的新聞頓時傳遍了上海。

經過他的百般努力,用籌集來的資金買地皮、造廠房,再將機器運來安裝好。到了工廠準備開工時,他的手頭已經沒有資金可供周轉了。

張謇孤注一擲,決定馬上開工。以低廉的工資招來一批當地的姑娘做工人,將手頭僅有的一些棉花紡紗,紗賣出後再買棉花。這樣紡了賣,賣了紡,自己周轉起來。

當地的棉花好,價格低,因而紡出來的紗不僅光潔結實,價錢也很便宜,一時成了搶手貨。銷路一打開,資金周轉得就快了。這家工廠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開工,第二年就賺了十二萬兩銀子。

以後,大生紗廠越辦越興旺,他不斷地用賺來的錢擴大再生產,又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大興麵粉公司、廣生榨油公司等。他還興辦了一些學堂,造就了一批人才。

張謇不懈努力,終於成為我國近代有較大成就的實業家,為發展民族工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實業救國”的思想進一步在全國形成影響,成為一代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