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聯絡18省的一千二百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後,為推動維新變法、救亡圖存,康有為創辦《中外紀聞》新刊,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力倡變法,梁啟超成為主要撰稿人。
這一天,梁啟超手持一本名為《天演論》的譯稿欣喜若狂地推薦給他的老師康有為。
《天演論》即《進化論》,英語篇名為《進化與倫理》,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所著論文集中的一部分。
赫胥黎認為進化的原則是“物競”與“天擇”,生物的“生存競爭”這種發展規律也可以用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
此書的譯者嚴複崇信赫胥黎的觀點,譯文都加了評點,有的評點長過譯文。嚴複認為:種族之間的競爭也是優勝劣敗,當時歐洲列強能夠侵略中國,就是因為他們不斷地自強。因此,麵臨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人隻能變法自強,不斷提高民族的德、智、力,“與天爭勝”。
敲響了一麵警鍾,對世人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從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原理廣為流傳,有力地反對了頑固派、洋務派的保守思想,促進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從而向全社會傳播,逐步深入人心。
康有為看到譯稿後立即寫信向張之洞推薦,信中說“《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大為鼓吹與推廣此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天演論》在變法維新運動的高潮中正式出版,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此書在知識界廣為傳播,廣大青年奔走相告,無不以先睹為快。中小學堂學生爭相傳閱,國民風氣為之一開。
鹹豐四年(1854年),嚴複出生於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原名嚴傳初,13歲時改名宗光。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主修英語、駕駛和數、理、化、地質、天文、航海等自然科學知識。在洋務派創建的新式學堂裏,他開始接受西方社會理論。同治年間,18歲的嚴宗光隨“建威”艦、“揚武”艦漂洋過海,進行畢業實踐。在日本、新加坡一帶初沐異國風雨,開眼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
光緒三年(1877年)春,一個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東方青年隨著許多白人走下遠洋輪的舷梯,踏上英國領土。嚴宗光,這個由清朝政府派往英國留學的學生將在這裏學習海軍軍事、海戰公法及槍炮營壘等西方軍事技術。
嚴宗光非常認真地學習各類理科、工科和軍事科學,學習成績總是在中國留學生中名列前茅。但他並不滿足於樸次茅斯和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的科學技術教育,而是把全部熱情投向尋求一條富國救民的道路上去。
他走出課堂,把目光投向當時“維多利亞黃金時代”的英國社會,睜開眼來看看這個世界與中國到底有什麼不同。在當時洋務派眼睛盯住西方軍事和技術時,他較早地著眼於研究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理論,接受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觀念和思想。他出遊法國,尋找歐洲強盛的原因。他接觸各種資產階級新思想,為的是借他山之石攻分崩離析的中國之玉。
這一天,對於嚴宗光的思想轉變尤為重要。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法庭裏,他旁聽了一個普通案件的審理。
使嚴宗光驚奇萬分的是,參加審理案件的不僅有庭長和法官,而且還有市民代表組成的陪審團。他目睹起訴人和被告分別出具人證、物證,聆聽雙方律師在法庭上的反複辯論……這一幕幕西方司法程序馬上使他聯想到自己國家裏官老爺升堂,專斷獨行、草菅人命的種種落後現狀。
回到寓所之後,他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一連數日,心裏若有所失。
他想:“有了這樣的法製,還會有什麼案件搞不清楚的呢?”英國和西方列強有了這類民主製度自然“公理日伸”,國家得以富強了。這一年,他才24歲。
從此,嚴宗光懷著強烈的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情觀察西方社會,埋頭於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理論著作中去,從而成長為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嚴宗光歸國任職後改名為嚴複,先被福州船政學堂聘為教習。光緒六年(1880年),28歲的嚴複又被聘為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嚴複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積極參加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維新運動。在維新運動期間,他由衷地讚美西方資本主義民主製度,提倡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較早和最全麵地向國人介紹了“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