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種子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一)(1 / 1)

一、國內外農作物品種改良概況

(一)“綠色革命”的由來和成就

60年代,國外掀起了一場以推廣良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浪潮,在世界上引起強烈震動。在這場革命的帶動下,不少國家擺脫了饑荒和貧困,農業生產迅速複興和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的經濟、政治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

這場“綠色革命”,首先是由墨西哥矮稈小麥和菲律賓矮稈抗病水稻品種的育成和推廣開始的。40年代,墨西哥小麥平均單產隻有40多千克,每年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為解決糧食問題,墨西哥政府請求美國給予幫助。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了以博勞格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專家,協助當地開展小麥品種改良的研究,並在墨西哥建立了國際小麥研究中心,研究培育適宜不同土壤、不同氣溫、不同抗性、不同熟期的小麥高產品種。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們用日本的小麥矮稈品種“農林10號”與當地最好的品種雜交,選育出一批以依尼亞66為代表的抗倒伏、耐肥水、抗病、豐產的矮稈小麥品種。這些品種的推廣應用,使墨西哥小麥產量扶搖直上,全國小麥平均單產由50多千克提高到197千克,創造了曆史最高紀錄,被譽為“綠色革命”。1952~1982年的30年間,俞蘇聯小麥單產提高了59%,美國提高0.8%,,增長速度之快,在全世界居領先地位。1982年,墨西哥小麥全國平均單產達293.95千克,僅次於歐洲幾個小麵積產麥的國家。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育成矮稈抗倒伏、抗稻瘟病、病毒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稻葉婢等多種病蟲害的新品種,使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許多國家引種菲律賓水稻獲得成功,對穩定和提高稻穀產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60年代中期,印度、巴基斯坦農業連年歉收,瀕於饑荒的邊緣。在這危難情況下,印度―受到墨西哥“綠色革命”的啟發,開始把目光轉向品種改良,從種子上尋求出路。從1961年起,博勞格等人離開舉西哥,走向中東、南亞和拉美等國,用“穿梭育種”的方法,推廣墨西哥小麥研究中心培育的品種。因此,以推廣良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在南亞大陸廣泛開展起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印度等國原先種植的小麥品種,由於植株偏高,莖軒細軟,施肥過多,極易倒伏,減產嚴重。而墨西哥小麥品種的特點是矮稈,耐肥、高產,而且對日照長短不敏感,早熟,因此適應性廣泛,適播期的彈性很大,正是由於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很快在印度引種成功。1963年印度小麥單產僅52.65千克,1971年提高到86.65千克,種植麵積也由1963年的2億畝擴大到1971年的2.7億畝,小麥總產由107.5億千克增加到238億千克。印度政府不無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印度的糧食問題解決了,不但不要進口,還可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