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健康新概念(2 / 2)

心理學者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個標準: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緒協調,心境良好;三是具備一定的意誌品質;四是人際關係和諧;五是能動地適應環境;六是保持人格完整;七是符合年齡特征。

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它受到時代、民族、文化、環境等條件的製約,甚至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其健康標準也是略有變化的。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麵都有表現,隻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製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簡言之,你的心理同環境、同身體都是和諧的,那麼你就基本處在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人在生活實踐中,心理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某一階段,心理平衡、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感覺良好,是健康的狀態;另一階段,由於發生了某些影響自己心情的事情而導致心理不適,如心理不平衡、情緒低落、自我感覺不好等,這是暫時的心理失調,如果及時調整,就可以恢複到健康狀態。如果心理失調繼續發展,則可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再繼續發展則形成了心理疾病。當然,經過調適與治療,心理疾病也會消失,恢複到心理健康狀況。

一般說來,當一個人出現消極情緒時,如果三天之內能夠自己調節過來,這屬於正常的心理波動;當消極情緒持續一周時,就應該警惕了,如果不能及時矯正,則可能發展成為心理隱患;當消極情緒持續一個月以上時,就說明心理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這時要積極地進行自我的心理調節。

對於自己出現的消極情緒,要善於做自我調節,調整自己對客觀事物不正確、不積極、不客觀的認識。當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時,一定要主動尋求幫助。求助的方法很多,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外出散散步,如果仍然不能緩解,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自己,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自我調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數千名大學生和數十名著名曆史人物的具體研究,歸納出心理健康者或自我實現者的15個特征:

對現實世界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接受自己、他人和現實;言行坦率、自然和純真;不過分關注自己,而以問題為中心;具有超然於世的品格和獨處的需要;獨立自主;時時有新鮮感;常常能體會到狂喜、驚異和崇高等所謂“高峰體驗”;對人類充滿深厚的愛;其親密朋友不多,但感情深厚;具有民主的態度;具有很強的道德感;有幽默感;有創造性;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