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強迫症狀。包括③、⑨、⑩、B28、B38、B45、B46、B51、B55和B65,共10項。做事非常認真、凡事追求完美,這樣的人在強迫症狀這一因子上的得分可能會高一些。
適度的強迫對我們是有利的,但是卻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變成了心理疾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呢?明知道某件事或者是某句話沒有必要,但是卻沒有辦法擺脫,反反複複地想,控製不了;或者是反反複複地去做一個動作、一種行為。
典型的強迫行為,比如控製不了自己,一天洗手二三十次。
在初中生、高中生中比較普遍存在的強迫行為是強迫檢查做完的題。檢查一次、兩次很正常,但有的同學檢查了多次以後還想檢查,明知沒問題了,可還是不放心,控製不了這種行為。
還有強迫思維,比如說,有的同學學習一直很努力,總是擔心自己落在其他同學後麵,在學習上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聽課時希望自己不漏掉老師說的任何一句話,但是越這樣想就越感到自己聽課時沒有全神貫注,這種學生經常想:我又想什麼了?老師上句講的是什麼?一堂課不停地這樣想,控製不了,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聽課效果。
(3)人際關係敏感。包括⑥、B21、B34、B36、B37、B41、B61、B69和B73,共9項。,什麼是敏感?敏感就是把什麼事情都看得非常嚴重,很在意,什麼事都愛往自己身上聯係。當這種人看到別人一個眼神時,心裏就會尋思:“這是什麼意思?”然後自己如坐針氈。當聽到別人一句很無心的話,他心裏就暗問:“是不是對我有什麼看法,是不是在諷刺我?”然後耿耿於懷。
人際關係敏感這個因子中,還指某些人感到自卑、懊喪以及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每個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渴望受到別人的歡迎與認可,都想擁有幾個可以談心的朋友,當一個人在集體中沒有朋友,不被這個集體接納的時候,他的內心會感覺到非常的孤獨、寂寞和痛苦。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過一個世界聞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生理需要,比如吃飯、睡覺;第二層次,安全需要,比如有安全穩定的生活;第三層次,歸屬與愛的需要,比如有一個平穩的家,有朋友;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尤其人格要受到應有的尊重;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他就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通過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係,比如說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加入一個集體並在這個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以滿足自己歸屬和愛這個層次的需要。當這一層次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內心失落、無助,產生痛苦的心理體驗,這一點在高中生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4)抑鬱。包括⑤、B14、B20、B22、B26、B29、B30、B31、B32、B54、B71和B79,共13項。它反映的是與臨床上抑鬱症狀相聯係的廣泛的概念。抑鬱苦悶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狀,還以對生活的興趣減退、缺乏活動願望、喪失活動力等為特征,並包括失望、悲觀、與抑鬱相聯係的其他感知及軀體方麵的問題,該因子中有幾個項目包括了死亡、自殺等概念。
抑鬱,也就是我們經常能體會得到的——鬱悶。
抑鬱最典型的特征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以前感興趣的現在也不感興趣了,容易消極地看問題,遇事容易往壞處想,,自卑,還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或早醒、食欲減退等一些症狀,嚴重的還有輕生的念頭。
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是往高處走的,如果你不甘心落後,在你的生活和學習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消極情緒的困擾。遇到消極情緒,會出現一兩天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消極情緒連續持續了兩三周甚至一個月,仍然沒有調整過來,這時就要注意,不要陷入到抑鬱狀態當中。
(5)焦慮。包括②、B17、B23、B33、B39、B57、B72、B78、B80和B86,共10個項目。它包括一些通常在臨床上明顯與焦慮症狀相聯係的精神症狀及體驗,一般指那些無法靜息、神經過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軀體征象,那種遊離不定的焦慮及驚恐發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內容,還包括一個反映“解體”的項目。焦慮是很可怕的,可以說它是一個催化劑,會加重你的心理負擔。焦慮實際上就是心煩意亂,什麼都幹不下去,特別的煩躁。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之下,隻能讓你更加煩躁不安,引發你的心理障礙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知道,焦慮、鬧心並非無源之水,一定存在一個焦慮源——一個刺激事件讓你爆發出焦慮:
比如和人鬧矛盾,有了衝突,同父母、老師、同學、同事或者朋友鬧矛盾。當我們和他人起了衝突以後,首先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找到衝突的根源。如果是你的原因,就要趕快想辦法解決,盡快把問題解決。如果不是你的原因,記住兩句話:第一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你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錯誤使你自己心煩、鬧心;第二句“道不同,不相謀”,要為自己寬心,懂得舍棄和放手,不要讓你自己再鬧心了!
總之,隻有找到了焦慮的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消滅這種不良情緒。
(6)敵對。包括B11、B24、B63、B67、B74和B81,共6項。這主要體現在孩子的身上,當然也不排除有的成人也有明顯的敵對情緒。敵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思想、感情和行為。思想上表現為好與人爭論,總認為自己對,不服別人的觀點;感情上表現為容易煩惱和激動,不能控製地大發脾氣;行為上表現為有破壞性行為和攻擊行為,比如愛摔東西。
人的一生一般會經曆兩個顯著的反抗期,這是一個人的敵對心理的集中體現時期。
第一個反抗期是小孩三四歲這一階段,小孩在3歲之前不會用“我”這個詞,他不知道我的指向,也就是沒有自我意識。他餓的時候說“寶寶餓了”,但並不能理解寶寶就是“我”。小孩3歲之後,他的自我意識迅速覺醒了,他開始頻繁地使用“我”這個詞,這一時期,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什麼事都要自己完成,反抗成人,拒絕成人的幫助。
第二個反抗期是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由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們生理上逐漸發育成熟,產生了“成人感”和“獨立感”,他們的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父母卻往往容易看到孩子不成熟的一麵,仍把他們當小孩看,因此,這一時期孩子對父母產生的敵對情緒和敵對行為是最多的。他們對父母的嘮叨感到厭煩,厭倦父母管這管那。這些現象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處在反抗期,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敵對情緒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
(7)恐怖。包括B13、B25、B47、B50、B70、B75和B82,共7項。通常遇到可怕的事情而產生恐怖心理是正常的反映,但如果長時間處於恐怖心理,不能得到緩解,那麼就達到病態的程度了。例如毛毛蟲恐怖症,當一個人恐懼毛毛蟲,當他在書上看到這三個字或者是聽別人說出這三個字的時候,他就緊張害怕得不得了。還有一種人際交往中的恐怖,比如說,社交恐怖中的異性恐怖,見到異性就緊張,麵紅耳赤,說不出話來,這些都是異性恐怖症的表現。
(8)偏執。包括⑧、B18、B43、B68、B76和B83,共6項。偏執的主要表現是敏感多疑,很自負,想法比較極端,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總認為自己正確,人際關係不是很融洽,不好相處,不好溝通。這種人在各種環境裏,都會讓人感覺到這個人怪怪的。
(9)精神病性。包括⑦、B16、B35、B62、B77、B84、B85、B87、B88和⑩,共10項。其中有幻覺、思維播散、被控製感、思維被插入等反映精神分裂樣症狀的項目。如果這一因子你的得分比較高,說明你的心理疾患已經有些嚴重了,應該找心理醫生進行谘詢和治療。
(10)其他。包括B19、B44、B59、B60、B64、B66及B89共7個項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如果這一因子你的得分比較高,說明可能你這一段時間飲食和睡眠不太好,注意自己調節就可以了。
經過上麵的分析,我們知道了怎樣才算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我們怎樣衡量自己的心理狀況。
被大眾接受的心理健康標準
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得到較多的認同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智力標準
智力是指人的聰明才智,是一個人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能力的綜合,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智力正常是一個人學習、生活和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一個人適應周圍環境,謀求自我發展的心理保證,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和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因此,智力正常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
二、情緒標準
情緒是人們以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這一條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情緒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如歡樂、悲哀、憤怒,一定的事物引起相應的情緒是健康的標誌之一。通常引起情緒的因素消失後,其情緒反應也應逐漸消失,一個人的身心要經常處於積極和諧的健康狀態。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總體上能保持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當然,每個人在生活、學習及工作中都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相應地也會產生一些心理波動。心理健康與不健康的主要區別,不在於是否產生了消極情緒,而在於這種消極情緒持續時間的長短。心理不健康的人如果陷入消極情緒中,通常情況下不能自拔,需要持續很長時間,而心理健康的人能主動地、及時地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以適應外界環境。
另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情緒反應適度也是一項標準,情緒反應的強度要與情境相符合。雖然人與人在行為反應上是存在差異的,有人反應敏捷,有人反應遲緩,但都有正常限度,弱刺激弱反應,強刺激強反應,但反應過敏或不反應則為異常。例如,有些人被蚊子叮一下,就大喊大叫;聽見敲門的聲音,就嚇得心驚肉跳;有些人經常對各種外界刺激都若無其事,對重大刺激也無動於衷,都為異常遲鈍的行為反應。還有,假如你在公共汽車上被別人無意之中踩了一腳,可能你心裏會不痛快,但如果對此事反應過度,表現出極度憤怒、暴跳如雷,這種心理狀態就不能說是完全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