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說,都係訓政時期的辦法。國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為目 的的。所以到一縣自治完成之後,其人民即得行使選舉、罷免、創製、複決 四權,縣長由人民選舉,並得選出國民代表一人,組織代表會,參與中央政 事。一省的縣都完成自治時,即為憲政開始。省長亦由人民選舉。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到憲政開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頒布。憲法頒布之 後,中央統治權歸國民大會行使--即國民大會,對中央政府官吏,有選舉、 罷免之權,對中央法律,有創製複決之權--是為憲政告成。全國國民,即 依憲法行大選舉。國民政府,於選舉完畢後三個月解職,授權於民選的政府, 是為建國的大功告成。
以上所說,為國民政府施政的綱領。至於目前的政務,則最要的,自 然要推軍財兩端。民國的軍製,本以師為單位,合若幹師,則稱軍。國民政 府北伐時,曾合所有的軍隊,編為四集團軍。十八年的編遣會議,全國定設 六十五師。但其後編遣迄未能就緒。兵製之壞,由於召募烏合。所以軍人程 度不一,而散遣之後,亦往往無家可歸。二十年六月,國民政府頒布《兵役法》。 常備兵役,分為現役、續役、正役三種。民年二十至二十五,得為現役兵, 期限三年,退為正役兵六年。再退則為續役,至年四十歲止。其年自十八至 四十五,不服常備兵役的,則服國民兵役。平時受規定的軍事教育。戰時由 國民政府以命令征集。海軍,當民國初年,曾按江防、海防,分為第一第二 隊艦。護法戰起分裂。十八年編遣會議,議決海軍重行編製,乃複歸於統一。 空軍起於民國以來,北京政府即設立航空署。國民政府,亦經設立,直隸於 軍政部。我國陸軍,苦於兵多而不能戰 ;海、空軍則為力甚微,殊不足以禦 外侮,這是我國民不可不亟思努力的。
財政本苦竭蹶,而自帝製運動以後,中央威權失墜,各省多不解款,遂 致專恃借債,以資彌補。歐戰以前,所舉最大的債,為善後大借款,已見。歐戰期間,各國無暇顧及東方,則專借日債。自九年以後,並日債亦 不能借,則專借內債。國民政府,將中央和地方的稅款畫清。中央重要的收 入,為關稅、鹽稅、統稅、煙酒稅、印花稅、礦稅等。田賦畫歸地方,和契 稅、營業稅等,同為地方重要收入。病商的厘金,已於二十年裁撤。二十三 年,又開財政會議。限製田賦的附捐。並通令各省,裁撤苛捐雜稅。豫算亦 在厲行。但在目前,收支還未能適合。時時靠內債以資補直,其為數亦頗巨。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講起現代的經濟和社會來,是真使我們驚心動魄的。帝國主義者的剝削 我們,固然不自今日為始,然而在現代,的確達到更嚴重的時期了。這個, 隻要看民國以來,貿易上入超數字的激增,便可知道。假如以民國元年的 一萬零三百萬為百分,民國三年,便超過了一倍。四年至八年,正值歐洲大 戰凋敝之時,美國、日本等,都因此而大獲其利,我國卻仍未能挽回入超的 頹勢。九年以後,其數即又激增。此後十年之間,常在二萬萬兩左右。十九 年增至四萬萬。二十年超過五萬萬。二十二年,又超過七萬萬。甚至合一切 項目,還不能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而要輸出現銀了。
新式工業,當歐戰時期,頗有勃興之象,但因基本工業不興,又資本人 才,兩俱闕乏,所以所振興的,都不過是輕工業。歐戰以後,不但外貨的輸 入,回複到戰前的景象,抑且因世界不景氣之故,而群謀對我傾銷,我國新 興的工業,遂大受其壓迫。而且所輸入的,都是日用必須之品。我國的天產, 向稱獨占市場的,如絲茶等,則無一不受排擠而失敗。大豆近來稱為出產的 大宗,然而從東北淪陷後,偌大的產地,又喪失了,而且失掉了很廣大的國 內市場。長此以往,我國的工商業,將何以支持呢?
我國是號稱以農立國的。全國之民,業農的總當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據近 歲的調查,自耕農不過百分之五十二。其餘半佃農占百分之二十二,佃農占百分 之二十六。即自耕農的土地麵積,也是很小的。農民的生活,本來已很困苦了。 加以二十年來,內戰不息,兵燹時聞,租稅加重。微薄的資本不免喪失,或者壅 塞不能流通,又或因求安全之故而集中於都市農村的資本,益形枯窘。穀價低落, 副業喪失,而日用之品,反不免出高價以求之於外。就呈現普遍破產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