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聽到他的叫聲,定睛細瞧,都為這個發現激動不已。
他們趕緊停下拍攝工作,將攝像機鏡頭對準海市蜃樓出現的方向。整整6個小時,他們竟拍到了一套珍貴的海市蜃樓錄像,那些畫麵變化萬千,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忽而是氣魄雄偉的高山,忽而是人流熙攘的都市,船舶、樓閣、樹木不一而足……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一些國家獲悉後,紛紛願出高價購買這套錄像片,卻都被一一謝絕了。
海市蜃樓的出現與光的折射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當光線在同一密度的均勻介質內的時候,光速不變,它以直線的方向前進。可是當光線傾斜地由這一介質進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質時,光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行進的方向也發生曲折,這種現象就叫做折射。而空氣本身就不是一個均勻的介質,在一般情況下,它的密度是隨高度的增大而遞減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
所以,當光線穿過不同高度的空氣層時,就會引起折射。但由於這種折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所以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可是當空氣溫度在垂直方向變化比較劇烈時,就會導致明顯的折射和全反射現象,這時就會出現海市蜃樓。由於空氣密度反常的具體情況不同,海市蜃樓出現的形式也不同。
但是無論哪一種海市蜃樓,都隻能在無風或風力極微弱的天氣條件下出現。當大風一起,引起了上下層空氣的攪動混合,上下層空氣密度的差異減小了,光線不會再發生異常折射和全反射,那麼所有的幻景就會立刻消逝。
海市蜃樓容易出現在沙漠、海灘等地,這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表和周圍的溫度和濕度差異較大,空氣密度不一,很容易發生光線折射。比如蓬萊閣地區就具有出現蜃樓的條件,因此才有可能留下蜃樓的影像資料。
捉迷藏式的地道戰
日軍在1942年對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一馬平川的千裏大平原,根本沒有天險可以作為依托來抗擊敵人。但是,抗日軍民能團結一致,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根據平原本身的特點,挖出既隱蔽又能作戰的地道網,與敵人展開遊擊戰,打得敵人雞飛狗跳。
說到這,也許你的眼前又浮現出了電影《地道戰》中的一幕幕,耳畔又響起那令人熟悉的歌曲:“地道戰,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膽敢來,打它個人仰馬也翻。”氣勢洶洶的日軍官佐,帶著一隊人馬來到了冉莊,村裏的觀察哨早已發出信號,全村軍民都鑽入地道中,尋找機會殲滅敵人。就在鬼子一步一步向村裏深入時,這時在看不見人的街道上卻響起了槍炮聲,鬼子一個個倒了下去,官佐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可四處又看不見人影。鬼子在明處,而八路軍在暗處,鬼子隻能是被動挨打,吃盡了苦頭,真可謂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鬼子氣急敗壞,發誓挖地三尺,也要搜出八路軍。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地道口,於是鬼子便采用了灌水、煙熏、放毒氣的方法。但由於地道設計巧妙,防護措施嚴密,鬼子的這些辦法都沒有奏效。後來,鬼子又派人下到地道裏去。在地道裏麵,有的地方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的地方設有陷阱、機關算盡,不熟悉情況的鬼子不但沒有逮著八路軍,反而損兵又折將。最後,鬼子隻得撤回,整日龜縮在碉堡內不敢出來,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囂張氣焰。鬼子一走,我軍民又從地道鑽出,開始正常工作,地道戰一時成為華北軍民抗日的一種有效手段。
從平原這樣的地形特點來看,難守易攻,村莊、房屋、土坎常常成為爭奪的要點。對於防守的一方,沒有天險可以依托,缺少有利的地勢可利用。但是我們可以改造利用地形,比如修築工事、挖掘坑道等,來達到既隱蔽自己,又消滅敵人的目的。抗戰時期,冀中平原軍民開展的地道戰,就是根據平原地形特點,改造利用平原地的典範,彌補了我方防禦作戰的不足,把難守易攻變成了易守難攻。什麼樣的地形才稱作平原呢?
陸地上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寬廣低平的地區,稱為“平原”。它以較低的高度區別於高原,又以較小的起伏有別於丘陵。
約占陸地麵積的33%。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平原有:亞洲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歐洲的東歐大平原,澳洲的中部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等。通常地麵平坦開闊,道路縱橫,交通便利,人煙稠密,糧產豐富。平原是人類生活的最重要地區,也是戰爭的舞台,當你登高遠眺時幾乎沒有什麼遮障,視野非常開闊。夏季,平原地區植被茂密,在我國北方,田野裏有著一望無際繁茂的“青紗帳”,妨礙視野前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