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位於越南南方的叢林就像往常一樣安靜祥和,充滿生機和活力,晨風微拂。突然,傳來一陣轟鳴聲。隨後,幾架轟炸機組成的編隊在上空盤旋,瘋狂掃射這片熱帶叢林。可怕的炸彈在叢林中不斷爆炸,將樹木炸斷,將灌木連根拔起,拋向天空,這場戰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開展叢林戰,是越南人民軍的拿手好戲。越南人民軍根據敵強我弱和遍地叢林的特點,將大部隊化整為零,組成了許多支小型的神出鬼沒於叢林之中的遊擊隊,使習慣於憑借飛機、坦克、大炮作戰的美軍指揮員,想打仗卻找不到對手,無法發揮其優勢。美軍多天對納紐地區的村落進行反複轟炸。可是叢林中毫無動靜,於是1架直升機試探性地進行機降。美國士兵從舷梯上膽戰心驚地下到地麵,在叢林中搜索、窺視,仍然不見越軍的蹤影。叢林中越是沒有聲響,美國兵越是感到懷疑。根據以往的作戰經驗,這種判斷也許沒錯。因為,這裏是熱帶雨林地區,豐沛的雨水,使地麵的植被十分繁茂。高大、挺拔、闊葉的喬木,密密叢叢的灌木、藤蔓、野草,組成了立體屏障,為越南人民軍提供了天然的隱蔽場所。由於地形熟悉,越南遊擊隊運用遊擊戰術,出沒於叢林之中,不時襲擾著侵越美軍。這就使美軍對這裏的叢林望而生畏,深惡痛絕。
叢林中沒有動靜,美軍的兩個直升機編隊壯著膽子一再降低高度,當接近地麵時,便放下繩梯,士兵開始下機。說時遲,那時快,隱蔽在叢林中的越軍留守人員一起開火,1架直升機當即被擊落,冒著濃煙墜入叢林,摔得粉身碎骨。其餘直升機見遇到抵抗,倉皇逃走。已著陸的美軍被擊斃一部分,其餘則像嚇破了膽的驚弓之鳥,急忙鑽進茂密的草叢或樹林,僵臥在潮濕的土地上,一動也不敢動,生怕成為遊擊隊的槍下之鬼。
為救援叢林中的美國兵,美軍再次出動11架武裝直升機飛臨納紐上空營救叢林中的美國兵,當直升機懸停在空中,準備放下舷梯時,一架直升機中彈起火,歪歪斜斜地衝入叢林。美軍見越軍火力密集、猛烈,不敢戀戰,迅速爬高溜走。第一次營救活動宣告失敗。
望著墜毀的飛機和飛走的機群,叢林中的美國兵像泄氣的皮球,癱在地上。有的美國兵覺得末日就在眼前,叢林就是自己的墳墓,不停地向上帝禱告。當美軍直升機又冒險來到納紐叢林營救絕望中的美國兵時,越南人民軍卻撤出作戰地域,消失在茫茫叢林中。盡管後來美軍使用大量的落葉劑也不管用,遊擊隊員一旦聽到飛機對樹林的掃射聲,便從不同方向朝飛機前進,等他們到達目的地時,高速戰鬥群已經離走,這時遊擊隊便端起衝鋒槍,架起機槍專門對付那些行動遲緩的噴灑藥物的運輸機。噴灑像人工降雨一樣幾乎擦著樓頂、樹梢噴灑。幾天後,熱帶闊葉林就幹枯落葉。隨著美國使用落葉林作戰的行動逐漸擴大,受影響的地區一年年增加,引起了生態環境的變化,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
在東南亞地區有著茂密的叢林,它們分布於熱帶山地地區,山體延綿,有很多溶洞、河溪,植被茂密,多半為喬木、灌木、草和藤相混雜,在其中行動非常困難。每當夏季,那裏氣候炎熱,潮濕度大,蟲害很多,疾病非常易於流行,正是由於這樣的地域情況,所以一般經濟比較落後,物資流通困難,而且湧現的城鎮較少,少數民族在這裏形成一個雜居區,語言及宗教信仰複雜。不僅交通不發達,即使有路,路麵質量也較差,遇上雨天常常是泥濘不堪。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作戰,有利於軍隊隱蔽,利於憑險據守和伏擊、襲擊、開展遊擊戰。但又不利於觀察和射擊,軍隊的行動容易受到限製,還常常迷失方向,嚴重消耗人員的體力。在我國的西南邊陲,生長著大片的山嶽叢林地。70年代末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官兵就在這種地形條件下進行了艱苦的戰鬥,譜寫了一曲曲愛國的熱血詩篇。
這些林區屬於熱帶雨林,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千百萬年前,當地質年代還處於第三紀時,氣候轉冷,冰川幾乎席卷了全球,世界上隻有一些少數地方幸未遭受襲擊,成為了古老植物的庇護所。加上這裏又處於低緯地區,地形是低山河穀地帶,海拔較低,北有高原屏障,擋住了寒流,南受印度洋影響,西南季風可以長驅直入,多雨、多霧、多雲形成了濕熱少風的熱帶氣候,因此適宜於各種原始樹種的生長。
植被是覆蓋地麵的全部植物群落的統稱。各種植物形成如森林、草原、苔原、草甸、灌木叢等,它能把太陽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儲藏起來,而且能夠防治風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除開這些好處外,它還是影響軍事活動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今天我們看到植被的發展經曆了漫長的世紀,經過地質與氣候的變遷而適應並保存下來。植被通過植物的種了或根、枝、葉來繁殖,依賴一定的水熱條件,並受氣候、土壤、水文、動物的影響呈地帶性分布。例如:由熱帶至寒帶,分布大致為:熱帶雨林—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暖濕帶落葉闊葉林—中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寒溫帶針葉林—寒帶苔原。在我國有著名的大興安嶺、神農架等原始森林,有內蒙古大草原,有西南邊陲的亞熱帶叢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