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在特殊環境下如沙漠中的綠洲,邊疆地帶的森林和草原,對軍事行動具有重要價值。它能提供資源,具有阻礙、隱蔽的功能。在我國北方地區,人工栽種的農作物植被如高粱、玉米,南方地區的林密等,對於人員的隱蔽具有良好的功能。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北方軍民就利用青紗帳(高粱林地),展開了大麵積的遊擊戰,給日寇沉重打擊。在70年代末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西南邊疆的山嶽叢林又極大地妨礙了我軍大部隊的行軍生活。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綠色資源被大量開發利用,植被在減少,水土流失,生存環境正在惡化。大麵積的森林被砍伐掉,草原被毀,隨之引起的一係列惡性循環,如氣候惡化,山洪暴發,長江正在變成黃河,北京首都出現沙塵暴天氣等。這一切都在警告人們不要隨意破壞環境。北京的沙塵暴天氣,據查明它的禍手就來自北方草原、林木的人為破壞。現在國家環保部門正在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退耕還林,來有效遏止風沙的肆虐。
死滅複燃的命脈
曆史上越南人民在長期的抗美戰爭中,通過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源源不斷地把戰略物資輸送到南方。侵越美軍把這條小道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屢屢試圖消滅它,但始終未能成功。世界各國習慣上把這條小道稱為“胡誌明小道”。1961年,隨著美軍直接入侵越南南方,戰爭逐步升級。越南南方人民武裝力量規模迅速壯大,戰爭消耗明顯增加,大批戰略物資不斷從北方運往南方。針對越南北方人民的戰略輸送行動,美軍采取了地麵偷襲和空中轟炸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封鎖通向南方的交通運輸線,以切斷越南北方對南方的戰略物資運輸。於是,越南軍民在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交界的邊境地區,在複雜險峻的高山叢林中,奇跡般地開辟了一條隱蔽的交通運輸通道。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胡誌明小道”。
胡誌明小道,從越南北緯17°線開始,穿過老撾境內的穆嘉山,通向越南南方和柬埔寨。胡誌明小道,開始隻是羊腸小道,隻能靠人背肩扛運輸,遠遠不能滿足戰略物資運輸的需要。不久,越南軍民把它變成了能夠通行自行車、板車的道路,靠大象來運輸重型作戰物資。接著,大批工程部隊和民工又投入胡誌明小道的施工。1965年,終於把胡誌明小道拓寬成能通行汽車的一條戰略通道。
胡誌明小道成為美軍和偽政權的一塊心病。1964年初,侵越美軍司令威斯特摩蘭決定對胡誌明小道進行全麵封鎖和不間斷突擊,他說:“作為提高南越軍隊士氣和減少物資流向越共部隊的重要手段,務必切斷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最後通道。”
胡誌明小道地處崇山峻嶺中,蜿蜒曲折,支路縱橫,小路眾多,並有許多迷惑敵人的假路。越南專門成立了一個軍區,負責保衛胡誌明小道。
針對胡誌明小道,美軍組建了一支精銳的地麵特種作戰部隊,其中美軍2500人,偽軍7000人。特種部隊多次企圖潛入或空降到胡誌明小道地區進行破壞,但效果甚微。之後,美軍開始對胡誌明小道進行大規模轟炸。但是美軍白天轟炸,越南人民武裝的運輸車隊利用夜間閉燈行車。一到夜間,道路兩旁站滿了指示方向的民兵,以保證行車安全。後來,美軍飛機上安裝了一種星光夜視儀,利用星星放出的光,進行夜間轟炸。可是胡誌明小道在叢林中彎彎曲曲,從空中看時隱時現,星光夜視儀不起作用。美軍又改用照明彈和激光武器實施夜間攻擊,但是,照明彈照不到叢林深處,反而把自己的飛機暴露在越南的高射炮口上。
美軍沿胡誌明小道投下了大量的觸發地雷、震動聲呐裝置,然而地雷被越南軍民引爆、聲呐裝置被撿走。美軍還投下人體嗅覺探測器,來監視車隊通過時間;遊擊隊在樹上掛上許多尿壺,使探測器完全失靈。
為了把胡誌明小道變成一片爛泥,阻礙交通運輸,美軍多次在胡誌明小道上空實施人工降雨。後來又竟然沿胡誌明小道大量噴灑使樹木枯萎脫葉的化學毒劑,然而,熱帶雨林始終生長茂盛,成為人民武裝和運輸車隊的天然保護屏障。在美軍一係列封鎖措施麵前,胡誌明小道卻始終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