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成這次嚴重災難的原因和尼奧斯湖的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係。尼奧斯湖實際上是一個火山口湖,仍處於火山活動帶。湖底有許多地下噴泉,其中有些是含碳酸鹽較高的碳酸鈉泉。地球內部的二氧化碳沿地殼裂隙緩緩上升時,在碳酸鈉的作用下溶解於地下水,又通過湖底的碳酸鈉泉進入尼奧斯湖,並積聚在湖底。
湖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越聚越濃,使得尼奧斯湖成了一顆“定時炸彈”,隻要當地環境稍有變動,如氣壓變化或地殼震動等,就會引爆這顆“定時炸彈”,將二氧化碳從湖中大量排出。
二氧化碳的比重大於空氣,因此當湖中氣體噴出後,二氧化碳就會積聚在地麵附近,彌散在山穀之中。當二氧化碳的濃度超過一定限量時,人、畜及動物就會嚴重缺氧,甚至窒息致死。這就是尼奧斯湖慘案發生的原因。
自東向西的“叛逆河”
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成千上萬條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可是,在青海省日月山的察汗草原,卻有一條自東向西注入青海湖的倒淌河,這條河全長40千米,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恰似一條透亮的玉帶飄落在碧綠的草原上。
關於倒淌河,一直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有一種傳說說倒淌河是唐朝的文成公主用一串串思鄉的淚珠化成的。當時,藏族曆史上偉大的英雄鬆讚幹布統一了藏區,成為藏族的君主。
他建立了吐蕃王朝,並派遣使節遠赴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敬意,同時向唐朝提出和親的請求。李世民考慮到和親對於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很有幫助,便決定將16歲的文成公主許配給鬆讚幹布。而文成公主對鬆讚幹布的威名也有所耳聞,對遠嫁吐蕃欣然應允。可就在這時,天竺、大食等國也派出了使者前來求婚,都希望能夠將美麗、賢惠的文成公主娶回自己的國家。李世民對此十分為難,無奈之餘,他讓一位頗有才學的文臣設下六道難關,讓幾位婚使比賽智慧,最後,吐蕃使者通過一番努力戰勝了其他競爭者。
第二年,文成公主便帶著豐厚的陪嫁寶物進入西藏。一路上,文成公主的心情十分複雜,悲喜交加,喜的是能夠嫁給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悲的是從此再也不能回到長安。那份思念親人、家鄉的真情時刻在她心中縈繞,讓她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
漸漸的,她的淚水彙成了一條河,向著她遠行的方向,一路自東向西流淌。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河稱作“倒淌河”。
而在漢族同胞中,更廣為流傳的則是另一個神話:統治天下水域的龍王有4個兒女,他擔心自己年老後兒女會為了爭奪統治權而紛爭不休,便派4個兒女分別開鑿出南北東西四海作為各自的領地。較大的幾個子女很快開鑿出了東海、南海和北海,可輪到最小的女兒造西海,也就是今天的青海湖時,卻出現了一個難題。小女兒需要找到108條河的河水,才能填滿西海。當她找到了107條河後,最後一條河怎麼也找不到了。聰明的小女兒想了想,最後從日月山倒著牽來了一條河,這條河便是倒淌河。
這些神話傳說為倒淌河增添了幾分神秘感,但它真正的成因卻與傳說無關。地質學家已經為我們揭示了倒淌河的成因。倒淌河所在的青藏高原,在億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劇烈的造山運動讓這片海洋逐漸隆起,並最終成為“世界屋脊”。在這個過程中,有部分海水被四周的高山環繞起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就是其中之一。
細水長流的清水泉
位於我國廣東省南澳島的海灘上,有一口時隱時現的怪古井。這座古井呈正方形,由花崗岩條石砌成,口徑約1米,深約1.3米。在瀕臨大海的海灘上,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口神秘古井呢?
據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南澳誌》記載,1277年冬,元兵大舉入侵南宋。陸秀夫、張世傑等南宋大臣護送年僅11歲的皇帝趙籨倉皇南逃。他們乘船登上南澳島,隨後修建了行宮,挖築了水井。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後來隻發現行宮的遺址,卻不見水井的蹤影。1962年夏,當地一位青年到海邊撈蝦時,在海灘上發現了一口水井,他還在井口四角的石縫中發現了四枚古代銅錢。這四枚銅錢上分別鐫刻著“聖宋元寶”、“政和通寶”、“淳熙元寶”、“嘉定通寶”,後被認定為宋代銅錢。這是海灘古井在解放後首次被發現。
有關專家經實地考察後發現,古井所在的海灘原是濱海坡地,後大陸地下沉形成海灘。海沙吞沒了古井,難以被人察覺。
但發生特大海潮時,海浪卷走大量沙層,古井便會顯露,井水噴湧而出。但之後不久,古井又會深埋入沙層之中。這種“井露”
現象後來又數次出現,都是在強台風掀起罕見的大海潮之後。據相關資料記載,幾次古井露出的位置和形狀都不相同,似乎古井不止一個。當地人也有傳聞,說當年挖築過“龍井”、“虎井”
和“馬槽”三口井。
古井雖位於海邊,但水質卻異常純淨。有人用水質純度測量表對井水進行測量,發現古井水比當地的自來水還純淨。因此每當古井出現,觀賞者和汲水者便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據說此水貯存多年也不腐,有人曾貯藏一瓶古井水,三年後開蓋,發現水質純淨如常,不禁連聲叫絕。
沿海灘地一般為鹽堿地,地下水因海水的浸淹和摻和,多為鹹水或半鹹水,在經過處理之前,不能作為飲用水。南澳島上的海灘古井卻不然,水質純淨,清甜爽口,即使將又苦又鹹的海水倒入古井,不一會兒井水又純淨如常,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古井所在海灘的底質為沙,容易下沉,因此地勢較低。當雨水降落到灘地表麵之後,沙子充當了過濾器,把鹽份留住,而淡水滲入地下,在重力作用下向古井海灘處彙集。古井露出地麵後,地下水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壓力作用下,就形成了泉湧之勢。同時,滲入地下的淡水在古井下方又遇上鹹的海水,由於沙隙中水質點較穩定,所以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極為緩慢。又由於淡水比重稍小於海水,因此淡水能夠“浮”在海水表麵,將海水壓成一個凹麵,淡水則呈現雙凸透鏡的形狀,稱為“淡水透鏡體”。把海水倒入古井後,海水也會迅速沉到“淡水透鏡體”
之下,因此過一會兒之後,人們汲上來的還是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