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妙為真人的驚人舉動(2 /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無畏的鬥爭精神。盡管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是由於利欲的驅使,進行了冒險的航行。然而,人們正是經曆了這些實踐,才真正認識了大地原來是圓球,天並無“涯”,海也無“角”。麥哲倫的繼承者們得到了一件表彰他們的禮物———地球儀。那上麵寫著一行富有寓意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

三保太監的驚人故事

明代傑出的航海家鄭和,他帶領船隊七次下西洋的偉大壯舉,驚動了全世界。鄭和本來姓“馬”而不姓“鄭”,他的小名叫三寶,人稱“三寶太監”,鄭和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很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況,鄭和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辦事嚴謹,有謀略,懂兵法。他也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這為他日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礎。

1405年,鄭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當時所謂的西洋指的是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一帶。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領2.7萬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隻,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浩浩蕩蕩南下,先後到達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裏蘭卡等國家和地區。於1407年10月返回。之後,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時間裏,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曆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到1419年,到達的地方最遠。從劉家港出發,經東海、南海,抵達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亞,穿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印度西南海岸、波斯灣、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往返行程近2.2萬千米。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熱烈歡迎,各國使者競相訪問中國。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誼,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航海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要早半個多世紀。不必說鄭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僅從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早59年,比1498年達·伽馬繞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麥哲倫環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規模來說也是歐洲遠航規模無法比擬的。它不僅船數多、人數多、設備先進、次數多到達範圍廣,而且船隻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隻總長130米,寬50米,排水量為2.5萬噸。

大家想過沒有,如此巨大的船隻,航程那麼遠,那時又沒有機械動力,它們是靠什麼作為動力呢?原來他們是憑借自然動力———季風和洋流。我們知道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東臨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大,因而亞洲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季風氣候顯著。鄭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時間的風向和洋流流向,從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瘋狂的航海線

15世紀90年代,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後伊莎貝拉的支持下,率領由3隻船組成的船隊,從巴羅斯港出發,向西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尋找通往印度的航線以掠奪東方的財富。經過37天的漫長航行,終於到達了今天的巴哈馬群島,發現了一塊新大陸———美洲。

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時,卻沒有按原路向西航行。而是順著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時才向西橫渡大西洋。這次隻花了20天時間就順利到達美洲,繞了一個大圈,時間卻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跟海洋表層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有著密切的關係,海洋表層海水常年受盛行風的影響,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形成洋流。洋流對航海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海輪順著洋流航行,速度比逆著洋流航行要快得多,哥倫布第一次去美洲是逆著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逆風逆流,一路艱辛,花的時間自然比較長。而第二次去美洲是順著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順風順流,一路輕鬆,結果隻花了20天時間就順利到達。此後,歐洲人去美洲時大多沿這條航線航行,既縮短了航行的時間,又大大減少了事故發生的機率。

即使在船隻高度機械化的今天,若能熟悉和掌握洋流運動規律,仍有很大的好處,既節約時間、節約燃料,又可減少事故。

所以,很多國家的航運公司都認真研究洋流的運動規律,盡可能利用洋流助航,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愛友鬆公司聘請海洋氣象局通過人造衛星測得墨西哥灣暖流的路線、流速、主軸位置等。該公司的輪船根據所獲資料,在墨西哥灣暖流最大的流速區順流向北航行,返航時則避開主流區,盡量靠近海岸南下,結果,1975年該公司的六艘海輪全年節約燃料12500多桶,折合36萬美元。

以後,該公司一直利用這條航線航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