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樓會議經過討論,同意了少奇提出的關於轉發陳雲、李富春、李先念三個報告的意見,同意根據少奇同誌在會上講的意見起草中央批語。這個批語,照理應該收進《劉少奇選集》,它代表了少奇同誌在西樓會議上的基本觀點。
西樓會議還決定,重新成立財經領導小組,李富春任組長。
最後,少奇同誌說:好啊,經過討論,我們都同意轉發他們三個人的報告,也同意中央轉發的批語。但是,這隻是我們這裏的討論,毛主席不在北京,毛主席沒有參加會議,明天,我、總理、小平,到武漢,把文件帶上送主席審閱,會議情況口頭彙報,主席同意,文件就下發,主席不同意,回來再議。少奇同誌作為第二把手,在同毛主席的關係上很注意,處理得很好。
第三天少奇同誌從武漢回來,給我打電話,說:“主席都同意啦。”高興得不得了。對此我曾想過,毛主席的同意,是不是勉強的,或者是應付的?我認為不是。因為西樓會議這一套,完全符合1959年廬山會議上,毛主席所肯定的綜合平衡、農輕重為序安排計劃的說法。
少奇同誌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對我說,把中央的批語再斟酌一下。批語裏大致有這樣的話:對陳雲同誌的意見,在討論中,中央部門就有不同意見,這次下達以後,你們有不同意見,也可以提出。少奇同誌於是考慮,批語裏是不是把在中央討論時持不同意見同誌的名字寫上?他的目的是為了啟發黨內民主。但是我講,寫上恐怕不好。少奇同誌沒有堅持。這樣就沒有寫上,發下去了。
毛主席同意了,文件下達了,我們這些在釣魚台寫東西的工作人員都很高興,高興得不能平靜。還一起討論,經濟工作最好還是由陳雲同誌來掛帥;富春同誌是個好同誌,但是由他擔任中央財經小組的組長,遠不如陳雲。大家七嘴八舌,一致要我向少奇同誌去反映,建議由陳雲同誌出任中央財經小組組長。我對少奇同誌一說,少奇同誌同意大家喜出望外。
開始陳雲同誌表示不願接受。後來周總理告訴我,少奇同誌力勸陳雲當組長,並對他說:我對你支持到底。
陳雲同誌當了組長去上海以前,召開過一次經小組會議,講了一次話。他講:他管計劃工作麼克服困難呢?陳雲同誌講時沒有豪言壯語,沒有空洞承諾;而是條條切實,著著牢靠。大家聽後共同感到:困難可以緩解,希望就在眼前。比如說到,線襪子容易穿破,孩子多的人家,都感到補襪子是一件傷腦筋的事,以後計劃對城市人口每人每年供應一雙尼龍襪子。又比如說到,要逐步做到城市每人每月供應三斤大豆,在缺少肉類和蛋品的情況下,用大豆來補充營養。都是很實實在在的。
少奇同誌繼續在西樓召集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怎麼樣轉發陳雲等的講話,中央要不要搞個文件。有同誌說七千人大會對全國的形勢作了估計,沒過多久,我們對形勢又作不同估計,好嗎?少奇同誌說,這樣的事黨史上有的是,一次大會作了估計,過了一段形勢變了,又作新的估計,新的決定。他列舉了好幾個事例,直接作了回答。
陳雲同誌在談到對形勢的估計時,說:現在糧食已經掉到了1957年前的水平,看來,要恢複到1957年水平,沒有六年也得五年,方針是準備慢,爭取快。在這個問題上,有同誌表示也不同意。對整個形勢的提法,少奇同誌認為現在是非常時期;陳雲同誌講是恢複時期。有同誌又說,剛剛提出調整的“八字方針”,現在怎麼又搞成一個恢複時期,豈不是倒退了?小平同誌變通了一下說,對外公開講調整時期,黨內講恢複時期。
討論到基建、計劃等,是堅持高指標,還是采取低指標時,少奇同誌支持陳雲說,過去老是高指標,完不成時來回調整,變成一年計劃,計劃一年。這次搞個低指標好不好?是製定低指標,超額完成了,有利於提高積極性,還是高指標完不成,有利於提高積極性?他認為,低指標超額完成,更有利於調動積極性。
黨內有這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情況,是最好的情況,沒有不同意見,鴉雀無聲、表麵一致,就危險了。少奇同誌在這個會議之前、會議過程中、會議之後,都起到了別人沒能起的作用,讓大家敞開談自己的意見。會上還討論了毛主席講的公開的反對派、秘密的反對派是什麼意思,各有各的解釋。
西樓會議經過討論,同意了少奇提出的關於轉發陳雲、李富春、李先念三個報告的意見,同意根據少奇同誌在會上講的意見起草中央批語。這個批語,照理應該收進《劉少奇選集》,它代表了少奇同誌在西樓會議上的基本觀點。
西樓會議還決定,重新成立財經領導小組,李富春任組長。
最後,少奇同誌說:好啊,經過討論,我們都同意轉發他們三個人的報告,也同意中央轉發的批語。但是,這隻是我們這裏的討論,毛主席不在北京,毛主席沒有參加會議,明天,我、總理、小平,到武漢,把文件帶上送主席審閱,會議情況口頭彙報,主席同意,文件就下發,主席不同意,回來再議。少奇同誌作為第二把手,在同毛主席的關係上很注意,處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