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帶著這些意見回到北京,毛主席還在外地沒有回來,他先向少奇同誌作了彙報。少奇同誌同意田家英的意見,認為采取這樣的辦法解決人民的當前嚴重困難,也是可以的。少奇同誌當時的心情,他曾經流露過:從來沒有想到,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於我們的錯誤,使我們的人民遭受了如此嚴重的災難。田家英處理人民來信,看到有人信中說,他們的眼淚都流幹了。所以劉少奇和田家英他們兩人當時的心情是完全相通的,他們都恨不得能有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來為人民排憂解難。少奇同誌還叫田家英去征求其他同誌意見。
陳雲同誌從上海回來了,他在上海郊區農村也作了調查,他的意見同田家英的意見不謀而合。陳雲同誌還說:現在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我們把田分給農民,有利於動員農民起來保衛自己的土地。
陳雲同誌要向毛主席提出建設。有人就勸他,不要和主席講這些,特別不要講“分田到戶”。陳雲同誌說:共產黨員不隱瞞自己的政治觀點。我有意見,向自己的主席講,有什麼不好!陳雲同誌向毛主席講了。毛主席聽了,當時臉色不好看。不過,沒有責備。後來知道,毛主席在北戴河會議初期曾找陳雲同誌個別談話,進行嚴厲批評。 1962年7月,到了北戴河。少奇同誌叫我們起草一個通知,把農民、幹部對農村工作的意見集中起來,發到各級黨委征求意見,要他們作出讚成或反對的回答。
田家英同誌要在這個通知文件裏寫上“分田到戶”的問題。我說:這樣做不行吧?鐵托宣布解散集體農莊,我們說他修正主義。我們如果分田到戶,人家會說我們什麼?田家英這個人思想很純,他說:我們秘密搞,不宣布,幾年後重新恢複集體經營。我說:幾億農民的事情,你能秘密得了嗎?
北戴河會議頭一天,毛主席講話,批評了田家英的主張,但說田在組織上沒有錯誤,作為秘書向他反映是可以的。會上沒點陳雲同誌的名。對鄧子恢,批評得非常尖銳,說鄧的意見,實際上是搞單幹,所謂經營管理的創造,是騙人的。原來鄧子恢同誌曾總結安徽“田間管理、包產到戶”的經驗,多處作報告,也向毛主席講過。毛主席對此批評說:鄧子恢那次同我講話,一講就是三個鍾頭,訓了三個鍾頭。我要說點話都說不上。水潑不進,針插不入!不但觀點不能同意,而且組織程序也不對,組織上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在會上講形勢、階級、矛盾,說有三股風,“黑暗風”、“單幹風”、“翻案風”,越到上麵越厲害。
少奇同誌在會上作了自我批評,承認對形勢估計,對農村估計,以為有30%的生產隊散掉了,實際上真正散掉的也不過10%,比實際情況多估計了20%。
會議從北戴河一直開到北京,9月下旬開八屆十中全會。少奇同誌、周總理、小平同誌都批了“單幹風”。黨的基本路線再次確認階級鬥爭為綱,“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成了共同的呼聲。
少奇了不起。在當時大家誰都不再提調整工作的情況下,他提出:現在大家都講階級鬥爭了,調整工作還要不要做,調整的方針還執行不執行?而且在開中央工作會議時就說了這樣的意見:“鑒於第一次廬山會議的經驗,要有個限製,要搞個具體規定,傳達的範圍、方法、方式要考慮”。在當時的情況下,敢於提出這樣問題、提出這種意見,可不簡單。
毛主席真高明,他說階級鬥爭的討論到全會為止,不往下傳達。接受廬山會議的教訓,在中央全會討論就行了。廬山會議,如果當時隻在全會上討論,不往下傳達,就不致於走這段彎路。全黨還是繼續進行經濟調整工作。毛澤東明確說:“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階級鬥爭與它平行,不要放在很嚴重的地位”。會議最後規定,這次會議的精神隻傳達到行政十七級以上幹部,並且提出決不可以因為階級鬥爭而妨礙經濟工作。
少奇同誌的講話,代表了我們的意見。在場的人很高興,又替少奇同誌擔心。毛主席這樣一講話,使到會人員,放心了,等於下了一道無聲的命令: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西樓會議決定的一係列政策,貫徹執行的效果很好。1962、1963年,經濟逐漸全麵恢複;1964年,經濟發展開始超額;1965、1966年,經濟得到全麵發展。康世恩同誌講:經過這五年調整以後的年份,是建國以後最好的時期。宋平同誌也講:經過調整得到發展,為後來“文革”能夠渡過困難打下了可靠基礎。這個時期,工業增長,農業發展,大慶石油,兩彈一氫,這些重大突破,都展示了西樓會議議定的方針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鄧力群朱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