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與收獲之地尼羅河每年的泛濫很有規律,時間是每年的7月19日。這一天,太陽、天狼星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尼羅河亦開始泛濫,河水水量大、流速急。泛濫的水溢過河岸,淹沒了農田。兩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機物順流而下進入平原地區,沉積在兩岸的低地,形成了自開羅以下麵積為2.4萬平方千米的尼羅河三角洲。泛濫為期四個月,到了10月末,河水逐漸退去,田裏留下一層厚厚的肥沃的土壤,將田界也掩蓋住了。於是人們在河水退下去後,要重新丈量劃定田界,然後再耕耘播種。
埃及農業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大麥,這些也是麵包和啤酒的原料。
據說播種之後,埃及人將豬羊趕進田裏。在來回奔跑的過程中,讓它們將種子踏進土壤中。
經過三到六個月的生長後,人們將會看到滾滾的麥浪。於是,大家帶著歡快的心情在麥田裏收割希望,有時侯軍隊也會參加到火熱的收割隊伍中。有著豐富的農作經驗的埃及人非常清楚,在炎熱的夏天來臨之前,必須完成麥子的收割。隻有這樣,才能在下次洪水到來之前完成溝渠的修葺。
驢子馱著收割的麥子來到打麥場,人們將它們平整地鋪起來,趕著驢子和牛來踐踏,以使麥粒與殼分離。農民將收割物的十分之一交給國王,然後就可以全家人聚集在一塊品味豐收,分享喜悅。
西方曆史之父希羅多德到達埃及後驚訝地發現,這裏的居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易於不費力氣而且輕鬆地取得大地的果實。農民們等到尼羅河水自行泛濫後,將種子拋灑在田科學與藝術之源尼羅河承載著古埃及文明史,沒有尼羅河,埃及將會是一片沙漠。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尼羅河不僅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更是古埃及文明的搖籃。在古埃及人看來,尼羅河與太陽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囊括陰陽兩界的整個宇宙。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創造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太陽曆。太陽曆用於計算尼羅河的漲落期,它根據尼羅河水的漲落規律,將一年劃分成12個月,一共365天,這種紀年非常精確,所測算的1年隻比現行的曆法少了1/4天。在劃定年的同時,埃及人還根據農作物生產和尼羅河水量情況,將一年分成泛濫、播種、收獲三個季節。第一年6月到9月是河水上漲的泛濫季。10月到第二年1月是播種季,河水退回到原來的河床,在河穀平原留下大量的沉積物,農民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種。第二年2月到5月是收獲季,這時氣候幹旱,河水降到最低點,作物在此季節收獲。
由於每年的實際耕作周期短,所以埃及人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宗教、宮廷重大建築和其他藝術活動,可以思索周圍的自然現象,感受和讚美尼羅河的浩浩蕩蕩、奔騰不息。人們把尼羅河看作荒漠中的甘泉和藝術的搖籃,而所有這些都根植於尼羅河三角洲。
古埃及人改造自然、發展生產的社會實踐,給埃及人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極大的靈感,構成了古埃及文化的主體,對埃及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激勵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