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人往往都有個小圈子。三、五個,六、七個好朋友,常常都不是一個單位的,一個星期,最多兩個星期就在一起聚一次,或品茶;或飲酒;或打牌;或釣魚;或休閑。沒有目的,沒有主題,沒有功利,就是在一起聚聚。談起話來天南地北,話題可能不高深,但絕對真實,不會有假話,因為沒有必要說假話。一場聚會以後,大家都感到一陣輕鬆、一種釋放、一種解脫。散去以後,大家各奔前程,接下來便是對下一次聚會的期盼與向望。這種期盼與向往也是幸福的、令人陶醉的。
這樣的聚會,至少具有兩種功能:
其一,滿足了歸屬與愛的需要。這是一種繼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繼滿足之後將自然出現的社會性需要。人類具有集群性的特征,隻有在群體中,他們才感到是安全的。群體有兩種形態: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這種小圈子,就是一種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沒有明確目標;沒有正式領袖,但彼此間的心理相容度極高,凝聚力很強。非常能夠滿足人們的歸屬感。
其二,它是一個釋放壓力的絕好的“窗口”。如前所述,在這種場合大家都說真話,誰也不用提防誰;誰也不會笑話誰,誰對誰也不會有惡意,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利益衝突。在這些朋友麵前,可以盡情傾訴。有些話,可能對自己老婆、老公講都沒那麼方便,而對這些朋友講則無任何心理障礙。
其三,平時注意擴大交際,多建立培養一些非工作關係的人際交往圈子,使他們在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你的傾聽者和意見提供者,從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角度提供應對方案。
對這種小圈子,我們應試圖竭力營造;對這些朋友,我們應該格外珍惜。
在與朋友的交往中,聊天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心理學家認為,聊天是獲得美好心情的一種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茶餘飯後、節假休閑,好友相聚,說往事,談未來。話題不斷跳越,情感高度投入。一切煩惱都置於腦後。
美國《紐約時報》最新載文報道,科學家發現,適當地參與說人閑話其實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係。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都無法避免不加入到一些背後議論他人的隊伍中。其實,說閑話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澄清一些事實,而且可以幫助工作中的我們彼此之間更好地協作相處,因為一些事實是不能夠暴露無遺地被公開傳播的。認為說閑話具有好處的心理學家指出,說閑話為欲加入到某一新群體中的人提供了一個“立足處”,讓他(她)能慢慢融入到這個新群體中;並且通過參與背後議論他人,那些失落的人可以感覺到自己處於一個安全的人際網絡中。
“當然我們要遠離那些毀壞他人名譽、進行人身攻擊的背後議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從事人類生物學研究的大衛教授認為,“說閑話表現了一個人生活中是否久經世故,以及他在該群體中的地位。當兩個或者更多的人相互閑談關於另一個不在場的人的事情之時,他們常常會傳布一些關於這個不在場的人的鮮為人知的信息。與此同時,參與說閑話的每個人又彼此潛意識地保護自己不在這場說閑話事件中受到負麵影響。”為了進一步揭示說閑話的意義,科學家對太平洋島民、美國中學生、紐芬蘭島和墨西哥居民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結果發現:說閑話的內容一般都很廣,其頻率也比較高;大約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人每天都加入到背後議論人的隊伍中。
閑話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心理學家認為,參與說閑話可以讓人學習到從其他一些人際交流中學習不到的東西,比如你懂得人與人之間如何彼此信任,可信賴的程度。“從不參與說閑話實際上對人的身體健康是不利的,且是反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