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1 / 1)

針刺療法是臨床上治療三叉神經痛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具有簡便、易行、經濟、療效迅速等特點。臨床實踐證明,針刺能夠提高機體的抗痛能力(即通常所說的針刺具有鎮痛作用)。針刺鎮痛的原理,目前尚不十分淸楚,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乙酰膽堿神經遞質在針刺鎮痛中起重要作用。

(一)毫針療法

毫針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目前在國內開展的主要有傳統的針刺療法及空軍沈陽醫院葛書瀚醫師等創立的快速療法。

1.傳統針刺療法

取穴:根據三叉神經痛部位的不同而分別取穴,具體取穴如下:

三叉神經痛第I支痛:取患側太陽、陽白、頭維、絲竹空、風池、翳風、合穀等穴。

三叉神經痛第I支痛:取患側下關、頰車、地倉、聽宮、承漿、大迎、合穀等穴。

三叉神經痛第I支痛:取患側下關、頰車、地倉、聽宮、承漿、大迎、合穀等穴。

以上各支疼痛,外感者加曲濁、大推、風池;氣血虧虛者加足三裏、關元、氣海;陽亢火旺者加太衝、陽陵泉;脾虛痰盛者加豐隆、足三裏;氣滯血疲者加百會、三陰交。

操作方法:以毫針按傳統針刺所取穴位,先刺遠端穴位,再刺局部穴位。多采用中、強度刺激手法,對病情蜇者可采用透穴法(如太陽透下關、地倉透頰車、迎香透四白,攢竹透魚腰等)。每日針刺一次,每次留針20-30分鍾,15-20次為一個療程。

2.快速針刺療法

取穴及操作方法:

I支痛:取魚腰穴。從魚腰穴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待局部有脹痛或觸電樣針感時,輕輕搗刺3-5次後出針。

1支痛:取四白穴。從四白穴斜向上方約45。角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感傳到上唇或上牙等處時,提插20-30次後出針。

I支痛或1、1支痛:取下關穴或配夾承漿穴。從患側下關穴刺入1.5寸左右,待有觸電樣針感傳到舌或下領等處時,提插20-30次後出針。針下關穴療效不明顯時,配用夾承漿穴,從患側夾承漿穴斜向前下方約30。角刺入0.3寸左右,待觸電樣針感傳到下唇時,輕輕搗刺3-5次後出針。

每日或隔日計刺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

廣臨床療效:葛氏等采用本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1500例(1-8個療程不等),近期有效率99%,其中疼痛消失率為54.3%。

(二)其他針刺療法

1.電針療法

取穴:第I支痛取魚際、合穀;第I支痛取四白或下關、合穀I第I支痛取下關或承漿或地倉透頰車、合穀。

操作方法:以毫針針刺所取穴位後,通以脈衝電流,然後緩慢增強強度,至患者有麻、重、沉、脹感覺。注意患者麵部表情,以出現麵部肌肉抽動而又不產生難忍的疼痛為宜。每沐留針10-20分鍾,每日一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

2.耳針療法

耳針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肯定的療效,據上海生理研究所等三個單位的統計,治療177例三叉神經痛患者,有效率為66%-92%。

取穴:麵頰、上頜、額,枕、神門、外耳、皮質下等穴。

操作方法:針刺後以中、強度刺激,間歇撚動15-30分鍾,每日一次,每10-15次為一個療程。為增強療效,找到有效點後,可輔以埋針治療,一般埋2-3穴,隔日換針一次。

3.頭針療法

取穴:取疼痛的對側感覺區下2/5。

操作方法:在頭部選好刺感區後,將毫針斜行刺於皮下,當達到所需深度時,再行快速撚轉,一般留針10-15分鍾。10次為一個療程,間隔3-5天後,再行下一個療程。

4.梅花針療法

取穴:第一組:頸後、脊椎兩側、耳顳前、頡下、眼或口周圍;第二組:痛點、耳前、耳下、太陽、鼻旁、兩手掌、十指端。

操作方法:針具及針部位常規消毒後即可用梅花針叩打。輕叩(彈刺),以皮膚紅暈不出血為宜,此為補法;重叩(壓刺)可使皮膚出血,此為瀉法。病程短之實證用瀉法,病程長之虛證用補法。

5.足針療法

取穴:足底插緣中點直上3寸內旁開1寸。

操作方法:用28號1寸毫針,雙足分別直刺或斜刺0.5-0.8寸,留針30-60分鍾,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為一個療程。采用撚轉補瀉手法,一般是先後補。掌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和多瀉少補的原則。

據石家莊市東方紅區人民醫院的報道,應用足針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90例,有效率為85,6.手針療法

取穴:咽喉點。

操作方法:行強刺激、大幅度撚轉。

臨床上多在疼痛發作時,采用此種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