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藥物封閉治療三叉神經痛(一)(1 / 3)

(一)酒精封閉治療

將高濃度酒精直接注入三叉神經的周圍支、神經幹或半月神經節內,使注射部位神經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滯神經的傳導功能。致使該神經分布區域感覺喪失,從而消除疼痛。

自從1903年醫學界開始用酒精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以來,經過許多醫者的臨床應用及改進,至今酒精封閉療法已成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方法之一。當患者服用藥物治療無效或長期服藥引起不良反應,以及患者不願接受開顱手術或年老體弱和患有嚴重內髒器官疾病不能耐受手術時,都可采用酒精封閉治療。

1.酒精封閉的作用與優點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在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時,無論有無刺激病灶,也無論其痛在何處,隻要三叉神經受累支的傳導一旦被完全阻斷,而使來自外周的感覺衝動不能傳入中樞係統以致病理反射受到破壞,則可產生止痛的效果。而且,無論用任何方法或在任何部位阻斷其傳導,如手術切斷或以酒精破壞周圍支、半月神經節、感覺根、脊束或核上通路等,所產生的止痛作用大致相仿。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止痛的有效時間長短不同,如阻斷周圍支的傳導,由於神經再生則可在一定時間後疼痛複發,而阻斷感覺根或脊束傳導,其止痛有效期往往較持久。在臨床上,各種三叉神經切斷術之所以皆有不同時間的療效,其原因很可能與此有關。

其實,酒精封閉的作用與神經切斷術相似,有人稱之為“化學切斷術”,即以酒精的化學作用使三叉神經的纖維發生壞變,以阻斷其傳導從而達到止痛目的。但相比之下,酒精封閉的操作較簡單,效果亦良好,既無開顱手術的危險性和嚴重並發症,也無長期用藥的副作用,而且在疼痛複發時尚可重複施行之。因此,它是一種即簡便安全而比較有效的三叉神經痛治療方法,適用於所有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尤其是年老、體弱或有顱內手術禁忌者。此外,本法對手術後疼痛複發者亦有療效;有時尚可用於某些頜麵部晚期癌腫患者,以減輕其疼痛症狀。

2.酒精封閉治療的一般原則

封閉部位的選擇:為使穿刺準確、神經阻滯充分,並且不致產生嚴重的並發症,應力求選擇具有骨性解剖標誌、神經比較固定、其周圍又無重要器官的部位進行封閉。符合上述要求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出入口,即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翼齶窩、頦孔、下頜孔、卵圓孔等處。

封閉治療程序:實際上無論將酒精注射於受累神經的周圍分支、顱底主幹或半月神經節,隻要能使痛區,尤其是扳擊點附近完全麻木,即可達到止痛目的。因此,必須首先明確痛區的範圍大小、板擊點的所在以及所屬的支配神經,並根據具體情況盡量先選擇區域小又能止痛、操作較簡單而並發症少的部位封閉之。即首選周圍分支,其次是顱底神經幹,最後為半月神經節。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治療一開始就應確立長遠觀點,必須考慮到酒精封閉並非長遠療法,常在一次封閉後(平均一年)因複發而需重複施行,並且多次在一處注射,往往由於療效越來越差或痛區不斷擴大而須另改部位。故此,在封閉治療的程序上,宜采取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原則,珍惜每一個可供封閉的較合適部位,以留待將來選用。例如,在治療三叉神經第I支痛時,根據痛區扳機點等具體情況,可先在頦孔或下頜孔處注射,經多次重複封閉失效或痛區擴大則改在卵圓孔,於此處反複幾次再失效(中間亦可試行返回遠端,即頦孔或下頜孔封閉),最後阻滯半月神經節。同時患第I、1支痛者,亦可分別自遠而近進行封閉,如先取頦孔或下頜孔及眶下孔或後上齒槽孔,其次卵圓孔及翼齶窩,最後半月神經節。

我們即遵循以上的原則進行酒精封閉,並且認為,隻有這樣才可在相當長時間構持續應用本法治療。可以設想,某些中年以上發病者,如按此原則進行封閉治療,則很有可能避免開顱手術而在無痛的情況下度過其後半生。

疼痛複發及其預防:酒精封閉治療,倘若穿刺準確,則一般收效迅速,可立即或於當日解除疼痛5某些病例(主要是在原處重複注射者)有時亦可延遲3日至1周甚而2周後生效。因此,遇到後一種情況,不應輕易地認為是封閉失敗,而觀察數日,如痛區未明顯麻木時方可重新注射。

封閉治療的有效期差異較大,多持續在1-2年之間。疼痛的複發,一般多始於麻木區的痛覺部分或完全恢複後,並且在疼痛出現之前常有患區發癢或抽動等感覺異常。但也有一些病例,在患區的感覺完全恢複後而疼痛並不複發。有的病人似由某種感染所誘發,如初起舌幹、口燥、頭痛或有微熱,並間有原來患部輕微短暫疼痛發作。很快全身症狀消退,但發作性疼痛卻反而逐漸加重。為了延長有效期並預防疼痛複發,可酌情采用以下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