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上頜骨的後側即顳下麵的最突出部分是上頜結節,後上齒槽孔即位於此結節上,該孔是後上齒槽神經進入上頜骨而達臼齒的通道,其數目不定,大多是單孔,少數為2-3個,個別亦可缺如。後上齒槽距離上頜骨顴突與齒槽脊的交角大約為2-2,5厘米。具體操作分為經皮膚入路與經口腔入路兩種方法:
經皮膚入路:病者取蜜仰臥位,頭轉側穿刺點在顴骨下緣與齒槽脊成角相當於眼齒外緣的垂線與顴骨下緣相交點。左手指將附近皮膚向下前方拉緊(有利於下一步)朝4側傾斜繼之以4-5厘米長鍾頭自穿刺點稍後、上內方刺XI這齒槽脊的後側骨麵,然後緊貼骨麵緩慢深入2-2.5厘米,即達後上齒槽孔附近,一般很少發生傳電感。回抽試驗無血,先注入普魯卡因2毫升,獲得牙齒麻木後,再注射無水酒精1毫升。
經口腔入路:即由第2-3臼齒間隙上的粘膜皺襞處成45。角向後上方刺入,並緊貼骨麵深入1.5-3厘米即達上頜結節。但此法較易感染(曾有並發腫的病例報道),故在酒精封閉時少用為宜。
6.上頜神經酒精封閉
適應證:適用於三叉神經第I支痛,尤其是痛區較廣泛或經眶下神經等分支封閉失效者。
操作方法;上頜神經主幹係由圓孔穿出顱腔而至翼齶窩,並在此處開始分寒。由於穿刺圓孔很難(實際上幾乎不可能),而且易發生嚴重的並發症,故上頜神經封閉通常逢行。在臨床上,穿刺翼齶窩的各種途徑中比較安全而食;每射主要有二:一是經翼齶窩外側的翼齶裂,另一是由口腔的齶大孔經翼齶管刺入。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側入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頭轉向健側:穿刺點在顴弓下緣中點的乙狀切癉畔,約〒由眼眶外緣至外耳道間連線的中點下方自該點垂直刺入,可觸及翼突外板基底部的骨麵,繼將事先裝在針頭上的小橡皮片移至離皮膚表而0.5厘米處,或以右手食指捏住該處,標出應插入的深度,然後退針2厘米許,並稍加改向前方新刺入,直至針尖滑過前緣再繼續深入0.5厘米許即入翼齶窩內(此時深度不應超過針頭上小橡皮或其它標誌標出的深度),但不宜過深,以免入鼻腔或眶下裂(因為翼齶窩的深度僅為1厘米左右)。若出現上頜部放射痛,則可將針頭固定,並使其斜麵朝上,回抽無血,先注入普魯卡因1毫升,獲得上頜部麻木而且又無瞳孔散大或眼球運動障礙時,再注射無水酒精0.5-1毫升。經此途徑穿刺,有時可因翼突的骨脊過高而不能迸入翼齶窩,遇到這種情況則須改用其他入路。
前側入法:體位同上。穿刺點取顴骨體下緣最低點,即相當於經眼眶外緣的畫線與顴骨下緣交處。以22號8厘米長的針頭自該點皮膚向後、上、內方刺入。穿刺的角度頗為重要,為使針尖經翼頜裂的中間進入,以免因過高而致發生誤入眶上裂乃至視神經孔的危險,或因過低而療效不佳,由側麵看,針頭宜對著顴弓下緣中點的方向前進,並且緊貼上頜骨的骨麵逐漸向內方深入。進針約2厘米許先達上頜結節,然後繼續沿骨麵推約至4厘米後可突然感到脫空而滑入翼齶窩。有時,也句進針的角度偏外而觸至翼突外板基底部受阻,這時需退針少許,並使針尖稻偏內側重新刺入,直至滑過翼突前緣。然後再深入0.5厘米即可刺中神經而出現觸電感,由此處至皮膚的距離一般不超過5厘米。注藥劑量同倒入法。
3經口腔齶大孔刺入法:病者取坐位,頭向後仰,張大口。穿刺點在齶大孔稍前方。此孔位於最後一個臼齒舌麵向齶正中縫虛擬垂線上,其中、外1/3交界處即為齶大孔
口腔粘膜消毒和局麻後,用長細針頭,自齶大孔的稍前方由前下向後上方刺入,若遇骨麵受阻,則須在附近刺探,直至針尖至齶大孔滑入翼齶管內。在繼續進針的過程中,當有針尖輕觸管壁的阻力感,借此則可驗證穿刺針確在翼齶管內前進。緩緩深入2.5-3厘米(不可超過3厘米以上),應有觸電感出現,即表明已達翼齶窩並刺中上頜神經。注藥步驟和劑量同側入法。
應用本法穿刺翼齶窩,偶可因翼齶管彎曲或其他異常而失敗,另外尚有發生術後感染的危險。因此,本入路宜在其他方法失敗後選用,而且應注意無菌操作,並於術後應用2-3日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注意事項:行上頜神經酒精封閉術吋,不論采用哪一種操作方法,都不4刺入過深,否則有刺入眶上裂、鼻腔或視神經孔的危險。如果發生上述情況,切勿注射酒精,否則可造成患者眼肌麻痹或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