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杯中江山——高居廟堂的君臣生態(3)(1 / 3)

有一次,唐太宗問長孫無忌:“魏征每次向我進諫時,我不接受他的意見他就不肯罷休,不知這是何故呢?”長孫無忌還沒來得及回答,魏征便搶過話頭:“陛下做事有失妥當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不就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無奈地說:“話雖如此,你當時好歹也該應承一下,以顧全我作為一國之君的體麵啊。難道你就不能等我退朝之後再行進諫嗎?”

不料魏征當即跪在太宗麵前,嚴肅地說:“從前,舜告誡自己的群臣,不要當麵順從他,而私底下又心懷截然不同的想法,這並不是臣下忠君的真實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虛妄行徑。臣覺得舜所言極是,因此請恕我不能從命。”這段真誠而正直的辯白當即將李世民說得心服口服。

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尤其是天下初平後的撥亂反正、百業複興,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

一天,唐太宗故意問魏征:“一個賢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左右的時間吧。”魏征當即表達了不同的意見:“臣倒是覺得,聖明的人推行新政,應該像發出聲音就立刻有回音那樣收效迅速。以治理國家來講,一年內見效尚可接受,兩年才收效尤覺緩慢,怎麼能等到百年之後才將天下打點停當呢?”

尚書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魏征不慌不忙地反駁道:“大亂之後重整天下,就像餓極之人需要進食一樣,隻能快不能慢。所謂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治國的快慢主要取決於統治者,而不應該把責任推給其他次要的因素。”太宗聽取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兩三年後唐朝便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麵。

魏征主張令行禁止,取信於民;反對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按照唐律的規定,18歲以上的男子才能服兵役。

有一次,為了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征。魏征對此堅決反對,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把不夠年齡的人弄來充數呢?況且這樣做不符合規定,最終必然會使皇上失信於民。”

雖然魏征直言不諱、言詞尖刻,但唐太宗仍然十分高興,他認為魏征忠於朝廷,將皇上的信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於是便下令停招未成人的男子服兵役,同時賞給魏征金甕一口,以資鼓勵。

對於太宗的個人享樂,魏征更是常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工具都準備就緒了,最終還是害怕魏征責備而未能成行。

又有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巡視,因為當地接待不周、食宿簡陋就感到非常生氣。魏征當即以前人的教訓來警誡太宗:“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製地追求享樂而滅亡的,如今陛下若是因為接待不周就亂發脾氣,以後必然會導致上行下效。為求陛下滿意,地方官員極有可能無限製地攀高接待規格。雖說我朝地大物博,但資源畢竟有限,而人的奢欲無限啊。我擔心長此以往,隋朝的悲劇又要重演。”聽完這番話後,太宗不禁暗自心驚,從此以後的衣食住行都盡量從簡。

魏征同樣十分重視唐太宗的品德修養。他曾直言不諱地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聽了此話之後很受震動,一直將它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向魏征詢問怎樣做一位明君,魏征就以隋朝虞世基的故事來作為警示:虞世基為了投隋煬帝所好,專說甜言蜜語、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魏征由此總結出一句話送給唐太宗,那便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魏征雖然以直諫著稱,但並非不講究語言藝術,他暗喻諷勸的委婉文筆同樣不輸他人,常常能使唐太宗在暗自稱絕的同時幡然醒悟。

公元637年,太宗到洛陽巡視,魏征隨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陽宮西苑宴請群臣,又帶群臣泛舟積翠池。他指著兩岸的巍峨宮殿和秀麗風景對大臣們說:“隋煬帝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宮殿園苑遍布京都,結果官逼民反,身死異鄉。而今這些宮殿園苑盡歸於我,寡人實在是感慨萬千啊。煬帝亡國,與佞臣阿諛奉承、弄虛作假、助紂為虐有很大關係,我們大家都要引以為戒。”

魏征立即對答:“臣等理應以宇文述等佞臣為戒;若陛下以煬帝為鑒,則國家太平,萬民幸甚!”一時間,君臣共勉的氛圍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