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張弛有道——行舟民上的平衡權術(3)(1 / 3)

為了避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不僅牢記隋煬帝的下場,還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經過他的仔細分析,隋煬帝有一個缺點是最致命的,那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要論英武聰明,隋煬帝不遜於曆代任何一位帝王,無奈他荒淫無度、恃才而驕、剛愎自用,結果他的聰明隻是加速了政權的覆亡而已。所以,李世民認識到,人君即便是“聖哲”,也應當“虛己以受人”,要傾盡一生察納雅言,好讓“智者獻其策,勇者獻其力”。這樣的覺悟與魏征提出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正好不謀而合。

對於大臣的諫言,唐太宗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傾聽。當然,皇帝也是人,而人的心情總有起落。皇甫德參上書後的曲折境遇便戲劇性地說明了唐太宗在“人性”與“神性”之間的角力。有一次,中牟縣的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太宗,直陳朝中的不足:“修築洛陽宮、加收地租均會使人民飽受疾苦;民間開始流行梳高大的發髻,費時費力又缺乏實用性,大概也是受到了宮中的影響。”太宗看了奏章後忍不住大發雷霆,跟房玄齡等人抱怨:“難道皇甫德參打算讓國家不役使一人,不收一鬥租子,宮中的婦女都沒有頭發嗎?”說罷,他就急著要按誹謗國家罪懲治皇甫德參。

就在這個時候,又是魏征站出來勸阻唐太宗,讓他不要由著性子使用權力:“言辭溫和的上書自古以來就難以打動君主的心。況且古人也說,即便是從狂妄的人口中說出的話,聖明的人也能擇善而從,請陛下三思而後行。”李世民思索了良久,自言自語道:“我現在如果處罰皇甫德參的話,以後誰還敢再說真話呢?”於是,他收回問罪的打算,反而賞給皇甫德參二十匹上好的絹布。太宗懸崖勒馬,魏征仍不滿足,他又擇日上奏道:“陛下,我發現你最近一段時間似乎不喜歡聽坦率的真話,雖然勉強能做到寬容,但畢竟不似往日那樣豁達大度了。”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暗自警醒,又對皇甫德參再加賞賜,並提升他為監察禦史。

安州都督吳王李恪多次外出打獵擾民,侍禦史柳範上奏揭發此事,最終李恪被罷免官職,還被削減了三百戶的租稅收入。李世民眼見自己的三太子在外麵惹是生非,覺得在百官麵前顏麵盡失,便要拿輔佐三太子的官員是問:“吳王的長史權萬紀輔佐我的兒子,卻不能糾正他的不良行為,論罪當斬。”柳範連忙替權萬紀求情:“房玄齡輔佐陛下您,尚且不能完全阻止陛下出去打獵,如今又怎麼能單單處罰權萬紀呢?”李世民大怒,罷朝而去,入了後宮。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唐太宗才單獨召見柳範,輕言細語地問他:“那日在朝上,你為何當著眾多大臣的麵指責我呢?”柳範的回答也很巧妙:“陛下仁厚英明,小臣我不敢不竭盡愚直啊!”李世民聽後非常高興,君臣間的前嫌冰消雲散。

又有一次,房玄齡和高士廉在路上遇見主管修建的少府少監竇德素,便問他最近宮裏是否在大興土木。竇德素將此事上報給李世民,李世民聽後十分生氣,責備房玄齡等人說:“你們安於職守,管理好朝政就行了,宮中的小小修建跟你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房玄齡當即低頭認錯,魏征卻上前一步說道:“陛下如此責備房玄齡實在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房玄齡等人總理國政,是陛下的臂膀和耳目,對宮廷內外的事情都應該有所了解。如果宮中新建的土木名正言順,他們就應該協助陛下將其完成;如果奢侈浪費、名不正言不順,他們就應該請求陛下停止。微臣實在是不明白,房玄齡他們到底有什麼錯,陛下又為什麼要苛責他們。”唐太宗聽後十分慚愧,他對房、高二臣的責備也不了了之。

唐太宗李世民納諫的例子還有很多。公元628年,中書舍人李百藥上奏說:“皇上從前雖然釋放過宮女,但宮中用不著的宮女仍然有很多。如果宮裏陰氣太重,恐怕會招致天災。”於是,唐太宗當即下旨,釋放了三千多名宮女。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改造洛陽乾元殿,遭到了給事中張玄素的上書反對,奏折中指責唐太宗連隋煬帝都不如。唐太宗惱羞成怒,質問張玄素:“你居然說我連隋煬帝都不如,那比起夏桀、商紂來又怎樣呢?”張玄素麵不改色地答道:“如果不馬上停止這項工程,您將來的命運會同夏桀、商紂一樣可悲。”唐太宗接受了他駭人聽聞的言辭,下令立即停工,並主動向張玄素解釋道:“這是朕考慮不周。”李世民將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可能在整個封建曆史上都屬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