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和珅這十幾年來可是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他本是滿洲正紅旗人,自小家貧,卻戴著八旗子弟的桂冠,因此遊手好閑,雖然表麵上是個生員,也就是學生,實際上卻成了本地有名的一個小無賴。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他十九歲的時候,父親死了,他世襲了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小官當。後來,又進京當上了皇宮的三等侍衛。到了乾隆四十年,熬到了禦前侍衛兼副都統,相當於副侍衛隊長。但這個差使能直接接觸皇上。那時的用人製度,雖有科舉之類的選拔官員的辦法,但實際上是個人說了算,特別是皇帝,金口玉牙,說啥算啥。他說你行你就行。和珅憑著他的機靈和看風使舵的本事,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第二年就被授予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又兼步軍統領、崇文門稅務監督並總理行營事務。這裏說的崇文門,可不是說他隻管收今天北京崇文門那一帶的稅,而是說他的這個衙門設在崇文門。用那時的話來說,這是個肥缺,用今天的話說,這是一個很能摟錢的官銜。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發生了雲南總督李侍堯貪汙案件,乾隆皇帝讓和珅去查辦。和珅通過審問李侍堯的仆人,弄清了案情。但和珅心裏明白,李侍堯是乾隆皇帝看中的人,處理得不好,會惹惱皇帝。他就在皇帝麵前說得很委婉。後來他看出皇帝是真心要懲治變腐敗的李侍堯,就又把雲南吏治如何廢弛、府庫虧空之類的事添油加醋地講了一遍。乾隆覺得和珅確實很能幹,自己沒有看錯人,就說:“李侍堯被罷官後,雲南總督空缺,朕派你去怎麼樣?”和珅知道,這個差使官也夠大,摟錢也容易。李侍堯之所以暴露,是因為他太過分、太不謹慎了。但它還是沒有在皇帝身邊幹實惠多。就對乾隆說:“奴才謝陛下隆恩。不過,奴才剛剛查辦過李侍堯就去接替他的職位,恐怕會有人有看法的。”乾隆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改派了別人。和珅被提升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兼都統。乾隆一時高興,還把自己的女兒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的兒子,等到成年後完婚。這一下,和珅不但是國家重臣,而且還成了皇親國戚。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回民在蘇四十三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聲勢浩大。乾隆皇帝派和珅為欽差大臣,與大學士阿桂一起去鎮壓。但當時阿桂正在領導一項治河工程,不能馬上脫身,又患了感冒,六十多歲的人了,一時走不了。和珅立功心切,便自己先去了,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在軍事上的無能。乾隆下詔責備了和珅隱匿圖欽保陣亡和指揮不當,並指出阿桂到前線後,軍事上才見轉機。因此,有阿桂一個人在前線指揮就可以了,兩個人都在反而不方便,讓和珅速速回京。
和珅覺得阿桂讓他大大地丟了麵子,心裏恨透了他。
但乾隆皇帝也沒有虧待和珅。在讓他擔任兵部尚書的同時,把戶部的三個庫也交給和珅管理。和珅覺得這是個很有實惠的美差,也就樂滋滋地接受了。
和珅接受新職不久,禦史錢灃上疏彈劾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於易簡貪得無厭、營私舞弊、吏治廢弛,搞得各州縣府庫空虛。乾隆便派和珅和都禦使劉墉帶著錢灃去查辦。和珅一麵表示:“像這樣貪贓枉法的不法之徒,不懲治如何了得?”一麵秘密派心腹去山東給國泰送信,讓他預作準備。因為和珅以前受過人家大量的禮物,這時不保護人家,還等何時?
和珅、劉墉率領著錢灃和查庫查賬人員,首先來到山東曆城。一行人在縣裏的館驛安排好後,便到縣衙的銀庫驗看。司庫打開庫門,隻見銀庫幹淨整潔,銀子都在大紅紙中包著,整整齊齊地碼成垛。司庫指著銀垛說:“我縣全部存銀都在這裏,每包是五十兩。請諸位大人驗視。”說著,他遞過來銀庫的賬目。和珅讓人讀出數量,然後讓人清點包數,再讓人從垛上麵拿下幾包,逐一核對重量,竟無一絲差錯。和珅說:“怎麼樣,都清點過了吧?沒有差錯吧?”他又轉過身對司庫說:“我們還要到別的縣去,你把庫門鎖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