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 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成為中國詩歌文學的起源之一。公元前 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紀念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曆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怕是因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以身殉國。這一種說法,以清代學者王夫之和現代曆史學家郭沫若為代表。他們認為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他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他諸侯隻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歎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楚頃襄王不能拚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據此,現代的屈賦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親眼目睹國家滅亡,故而投江殉國。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寫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他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寫道:“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還有一種說法是屈原以死諫楚王。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抵禦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麵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誌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辦法身諫楚王,哀歎報國之誌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篇末有“吾將從彭鹹之居”。彭鹹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屍諫”,是向彭鹹學習而來的。
最近,有人對屈原的死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並非死於自殺,而是被謀殺。屈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理想的詩人,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這篇文章,我們通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湘夫人”是位已經出嫁的、受道德禮教製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麵,而隻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而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裏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征的隻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屈原與懷王寵妃的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麵。公元前 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禁不住的歡欣鼓舞、欣喜若狂。因為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重返京城,再握權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卷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綁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