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楚漢之爭決戰之地在陳縣是把史書所稱“陳下”之戰與“垓下”之戰混淆了的緣故。陳下之戰項羽雖然失敗,但這並不是決戰的失敗。沛郡縣之垓下確實是劉邦破項羽的地點,絕對不是班固等人的任意杜撰,而是以充分的曆史、地理事實做依據的。垓下戰場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泗縣西南和固陵縣東北的毗鄰地區實應確信無疑。戰場的中心地點垓下聚故址,在今靈璧縣東南韋集附近的高阜地帶。
垓下之爭在史學界延續了很久,如今又出現了新的觀點,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呢?綜合來看,垓下在安徽省靈璧更加讓人信服。
名將韓信是否被冤殺?
韓信(?~前 196年),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他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歸附劉邦,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稱:“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漢高祖劉邦也盛讚韓信的功勞。西漢建立後,他分析楚漢成敗原因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巍巍秦漢——大一統時代帝國風雲,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然而,這位百戰功臣卻不能壽終正寢,在漢高祖十一年,被呂後、蕭何設計誘殺,他全族也遭誅,落得一個可悲的結局。
對於韓信的死因,有人說他是因謀反而遭殺戮的,罪有應得;有人說是劉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那麼真實情況如何?
持“謀反說”的人認為,對於韓信的死因,《史記》、《漢書》均記載是謀反。高祖七年(前200年),陽夏侯陳豨擔任趙相,鎮守趙、代地區,當他離開都城赴任之時,曾與韓信密謀陳豨在邊地起兵反漢,韓信從中響應配合。陳豨至代後,果然招兵買馬,積蓄力量,準備謀反。高祖十年秋七月,劉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陳入朝,陳豨托病不往。九月,公開宣布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聞訊後,統率大軍前來征討。韓信借口有病,沒有隨同出征,等到劉邦離都之後,立即按照原先計劃準備響應陳。次年春天,韓信部署已定,密謀假傳聖旨,釋放奴隸和犯人,把他們組織起來襲擊呂後與太子劉盈。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後密告韓信要謀反的事。呂後與蕭何謀劃,詐稱陳豨叛亂已平息,命令朝臣入宮慶賀。在蕭何的勸說之下,韓信前往長樂宮,但是卻被埋伏的武士斬於鍾室之中。
韓信反叛,早有苗頭,早在楚漢戰爭最緊要的關頭時,韓信就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嘴臉,垓下之戰前夕,又為一己之利拒不出兵,因而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他的兵權,並徙封為楚王。韓信到楚以後,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陳列兵仗,又收羅原項羽部將,被人告發。劉邦采用陳平的調虎離山計,以出遊雲夢澤(今洪湖、洞庭湖一帶)、會諸侯於陳(今河南淮陽)為名,趁韓信前來朝會之際,將他逮捕。後劉邦念其大功,又赦免了他,降封淮陰侯,並讓他居留在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由此,他勾結手握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正在此時,他的密謀再次被人告發。蕭何與呂後設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