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是怎樣進行的?

高考,是現代才有的名詞。但實際上,科舉製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中

國古代的“高考”。科舉製度的形成和發展是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晉時期,官吏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選官以家族、門第為標準,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遷快速,公卿機要職務全被他們占據。出身寒門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謀得一官半職,卻位卑權輕,無法擔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職位。高門無士庶,寒門無王侯,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早在他出生之前已經確定,此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以門第取人弊端顯而易見,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涇渭分明,這種地方官員和士族官僚選拔晉升體係十分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隋朝統一中國以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正式廢除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公元 605年,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誌著科舉製正式創立。當時,科舉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國家政治生活方麵的政治論文,叫試策,按照成績的高低來錄取。最初的時候,分科取士剛剛草創,國家並沒有統一的法度,進士考試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製度,但是讀書、應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起來。

唐朝時,科舉製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積極推進科舉製度改革,選拔了大量寒門人才。有一次考試之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唐太宗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考試的內容已經很複雜,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等 50多種科目,最為重要的是明經和進士。唐高宗李治以後,進士科逐漸重要起來,許多宰相權臣等都是進士出身。由於考試時間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稱為“春闈”。唐代科舉取士規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官員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隻占 5%左右。而且,進士及第隻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做官。

無論如何,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通過科舉考試如同鯉魚跳過龍門一樣值得慶賀。科考成績開榜之後,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新科進士們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顯示榮耀,中進士因此又稱為“雁塔題名”。新科進士的各種聚會慶賀活動中,有很多王公權貴參加,有很多權貴就在聚會中甄選女婿,這對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嬌妻的寒門學生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進士科的重要性則更為突出,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製度,這時的科考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時,開始對殿試實行糊名製;宋仁宗時期,省試、州試實行糊名製,後來又進一步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考生姓名、字跡等均無從辨認,對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隨著明王朝的建立,科舉製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考試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曆代。明代士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先進入學校。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三年一次。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科。殿試完畢後,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明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