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科舉主要考八股文,為了功名,讀書人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依照題義闡述義理。寫作八股文措辭要用古人語氣,代聖賢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數有一定限製,句法必須對偶。八股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八股文一般分為六段,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也把科舉製度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科舉製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1901年,為緩和內外交困的統治危機,慈禧宣布實施新政停止八股。1905年 9月 2日,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下諭旨,宣布:“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科舉製度正式終結。

科舉考試製度確實弊端明顯,但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考生的分數壓倒門第、血統、關係、金錢等諸多因素,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試製度仍然為各國廣泛采用,但目前仍無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實用的製度能夠將其代替。

“梁祝”是浪漫故事還是史實?

《梁山伯與祝英台》(下簡稱《梁祝》),是一個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具有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故事,說的是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裏有一戶殷實富戶,戶主被人稱為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裏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

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遊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遊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贈信物。山伯贈予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折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裏,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與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豈料英台學成回家後,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遊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麵,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

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吊,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餘,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兩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是優美的四大民間傳統戲劇之一。它以生動感人的形象,向社會展示了封建製度壓製下的男女青年,為婚姻自由與封建勢力竭力抗爭的畫卷,真摯地歌頌了青年男女要求自由、堅貞篤厚的愛情。對這個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很多人以為,它隻是一個傳說,並沒有史實依據。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古文獻後卻發現,梁祝故事並非虛構,而是由真人真事演化而來的。

最早記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的是唐初梁載言的《十道四蕃誌》,其中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塚,即其事也”。這僅僅是簡略的記事,沒有情節,不能算作傳說故事。到晚唐張讀的《宣室誌》裏,才有了極簡單的故事梗概: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