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戲劇性地死在“萬歲殿”

在中國曆史上,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曆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有子嗣拱手將皇位傳與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宋史·太祖本紀》僅用寥寥一句話草草打發了趙匡胤之死:“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50歲,正當人生的壯年,居然無疾而終地駕崩,而且戲劇性地崩於“萬歲殿”!

關於趙匡胤之死,千載之下聚訟紛紜。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是著名的“燭光斧影”說。宋代有個叫文瑩的老僧寫了一本書,名叫《湘山野錄》,其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已盡,便召趙光義入宮安排後事。當時趙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官和宮女遣走,

自己與趙光義對酌飲酒。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留宿寢宮,然後解衣就寢,鼻息聲如若雷霆。五更時分,太祖駕崩,遺詔囑趙光義在靈柩前即位。這就是著名的“燭光斧影”的故事。

這種說法是最傳統的觀點,但也是最受非議的觀點。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也許這是一場事先策劃好的血腥謀殺。

二是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太祖於四更駕崩,宋皇後命內侍都知王繼恩把太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卻直接去找了趙光義。趙光義聞訊大驚,正自猶豫不決,王繼恩大叫道:“再猶豫,皇位就是別人的了!”兩人一起踏著積雪來到萬歲殿,宋皇後一看是晉王趙光義,一下子就愣住了,醒悟過來之後,淚流滿麵地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你了!”趙光義也流著淚說:“你不要擔心,我們共保富貴。”這是司馬光描述的趙光義篡位的經過。

這一記錄也存在疑點,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這種說法,隻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說。據傳當日杜太後病危,急召趙匡胤等人領受遺命。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趙匡胤十分悲傷,傷心得不能回答。杜太後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麼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你怎麼隻哭呢?我還要告訴你一件大事。”趙匡胤見狀,隻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後積功積德的結果。”杜太後聽後,有些生氣,嚴厲地說:

“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叩頭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杜太後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趙普於是當場記下了太後遺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並命令那些細心謹慎的人掌管,這就是趙光義即位所依據的“金匱之盟”。

這一說法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欽定說法,曆朝曆代早已指摘了其中的許多漏洞: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後病重時,宋太祖隻有 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 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 14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駕崩之象,即使太祖隻能再活 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 30多歲,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說。杜太後沒有依據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如果確如太後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許杜太後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匱之盟”。但是,太祖活了 50多歲,並沒有早逝而麵臨幼子主政。如果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後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但是為什麼要等到太祖死後 5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更何況,太宗並未遵照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