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徐大焯《燼餘錄》的記載。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以大將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都部屬,伐後蜀,一路所向披靡,攻到成都城下,兵鋒所指,立國40年的後蜀,僅僅兩月有餘就滅亡了。後蜀皇帝孟昶修降表投降,遷到汴京,剛剛被封為中書令、秦國公七天就被趙匡胤害死,葬於洛陽邙山。孟昶的寵妃,著名的花蕊夫人被趙匡胤占有。誰知趙光義也喜歡上了花蕊夫人,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趁著哥哥臥病在床,在床前趁機調戲伺候的花蕊夫人,趙匡胤驚覺,用玉斧砍他,趙光義逃跑,趙匡胤因此氣絕身亡。
關於趙匡胤之死的四種說法,無論哪一種,都毫無疑問是弟弟趙光義陰謀篡權所致。趙光義即位後,迫不及待地改用太平興國元年的新年號,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篡位之後,太祖的兩個兒子神秘死亡,宋皇後死後卻不按皇後禮儀隆重發喪,弟弟趙廷美以 38歲的盛年鬱鬱而終。至此,他的皇位才算徹底穩固,而宋太祖的死因真相也永遠地被帶入了他的陵墓之中。
鞏義為何成了宋代的風水寶地?
秦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提起這些皇家陵園,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地處中原的鞏義市,不但埋葬著趙匡胤、趙光義等七位北宋帝王,還是埋葬著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寇準、包拯、楊六郎等功臣名勳的宋陵,這一點卻鮮有人知。北宋總共有 9位皇帝,靖康之難時,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走,死在了金國,其餘 7位皇帝都葬在了鞏義,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炅(趙光義)的永熙陵、宋真宗趙恒的永定陵、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熙的永泰陵,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史稱“七帝八陵”。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皇家陵地都在都城周圍,為什麼宋陵要建在遠離開封的鞏義呢?
有的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鞏義符合古代堪輿學的優良墓地標準。鞏義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位低下,適合挖墓穴和豐殮厚葬。陵區南有嵩嶽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頭枕黃河,足蹬嵩嶽”,是被風水家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宋代帝陵在地形選擇上與別代迥異。曆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麵河,而宋陵則相反,它麵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原來,在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有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歸宮、商、角、徵、羽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因此趙宋定都開封),而死後必須安葬在西方,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即堪輿學上所謂“東高西下謂之角地;南高北下謂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鞏義恰恰符合這一堪輿學的要求:東南,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 1440米;西北,邙山海拔 272米,正所謂“東高西下,南高北下”。況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黃河;南山北水,山高水來,實為堪輿學“富貴不斷”的最佳範例,趙宋不把這兒定為皇家陵地,還去什麼地方尋找更好的位置?
還有人認為,選擇鞏義為墓地主要是因為宋太祖想遷都洛陽,鞏義就在洛陽附近。宋朝開國之後,一直到趙匡胤死前,都沒有停止過南征北戰的步伐。尤其是黃河以北的北漢和遼國,國勢強勁,對宋朝虎視眈眈,更是大宋王朝的心腹之患。開封城地處一片平原之上,沒有山川之類的天險可守,擺明了是易攻難守的局麵。因此趙匡胤一直想遷都洛陽。不僅因為洛陽是趙匡胤的出生之地,而且因為洛陽地形複雜多變,難攻易守: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西有秦嶺潼關之險,東有虎牢黑石之固。和開封城相比,更有地理優勢。
趙匡胤為了遷都,他對自己的臣子說:“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不僅能據山河之險,而且還能裁撤保衛開封的“八十萬禁軍”之冗兵,可謂一舉兩得。但是他的提議卻遭到了弟弟趙光義的反對:“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險,秦據關中,苛政虐民,不二世而亡。”他把王朝的長治久安上升到道德高度,一句話塞住了趙匡胤的嘴,趙匡胤總不能承認自己是亡國的秦二世吧。趙匡胤事後感歎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傳說,當宋太祖從洛陽回開封經過鞏義時,他祭奠埋在這裏的父親,更加悲從中來。於是,他登上闕台,麵向西方,要來彎弓,對臣下說:“我生不能居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