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
死當葬此地!”彎弓搭箭,響箭向西北飛馳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宋陵建製與曆代帝陵不同,後妃采用的是祔葬製,均埋在皇帝陵外,不與皇帝同穴。皇後陵的建製與帝陵相似,隻是規模較小,其他嬪妃均埋在帝陵後側。不止是帝後不同穴,不同於曆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時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須在駕崩 7月內下葬。據史料記載: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禮》,即從皇帝晏駕的某一天算起,選址、建陵、下葬到封閉皇堂,時間限在 7個月內完成。從喪葬期間到陵墓後期的管理,均設有專門的機構,有常設的,也有臨時的辦事班子。常設的如太常寺,係宋朝中央專設的機構,負責掌管禮樂、宗廟、封贈、陵寢等事務,國葬期間,還有臨時機構,如喪葬期組成的“五使”,規格就非常高。
至於和氣勢磅礴的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相比,北宋皇陵默默無聞主要是與金兵的破壞有關,1127年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複,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彌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消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命令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嶽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義迎戰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並進行更大的報複。後來,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義謁陵,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隻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後憤懣至極,不覺淒然淚下,但又無可奈何。後來,金人扶植的傀儡偽齊政權,又對宋陵進行大肆盜掘,燒毀所有地麵建築(神牆、神門),北宋皇陵從此更加慘不忍睹了。
花蕊夫人憑何迷倒了兩朝帝王?
熟諳中國曆史和古代文學的人都知道,中國自古就不缺乏奇女子,但是才華和美貌卻仿佛在女子身上互不相容。李清照、謝道蘊,雖才華橫溢,但麵容隻能稱得上是平凡;魚玄機、薛濤,雖容貌嬌豔,卻在文才和智慧上又稍遜一籌。唯一例外的,是一個叫花蕊夫人的女子,她美麗卻摒棄妖嬈,聰穎而博識強記,在亡國之後,還寫出了“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這首悲憤婉轉、不亢不卑的《述亡國詩》。這位才高氣傲的女詩人是誰呢?
中國曆史上曾經有過三位“花蕊夫人”,而且都居於成都。其中兩位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姐妹(約 883~ 926年),她們都是成都人,宮號為花蕊夫人,當時她們兩姐妹都得到王建的寵愛。大徐妃為王建生下一個兒子王衍,後被立為皇太子。王建當上皇帝後不久去世,王衍當上皇帝後荒嬉無度,對吃喝玩樂十分在行。當他陪母親和阿姨遊青城山時,命宮女衣著都畫雲霞,又令宮女穿著寬鬆的道袍,簪蓮花冠,濃妝豔抹,叫做“醉妝”,他自己跟隨在後邊走,邊走邊唱:“這邊走,那邊走,隻是尋花柳;那邊走,這邊走,莫厭金杯酒。”而大、小徐妃更是結交宦官賣官鬻爵,後唐莊宗乘機滅掉前蜀,可見這兩位花蕊夫人並沒有名垂千古的資本。
而另一位“花蕊夫人”是後蜀後主孟昶的費貴妃,也正是《述亡國詩》的作者。
花蕊夫人,本姓費,四川青城人,約於後蜀廣政六年(943年)入宮。據《十國春秋·慧妃費氏傳》記載,孟昶對她十分寵愛,嬖之專房,拜為貴妃,又升為慧妃。“嚐與後主登樓,以龍腦末塗白扇,扇墜地,為人所得,蜀人爭效其製,名曰‘雪香扇’。又後主與避暑摩訶池上,為作小詞以美之,詞曰:‘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因其嬌美明豔,賜號“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的詩作水平較高,在後蜀時,就曾仿唐代宮體詩人王建的風格寫了宮詞百首,深受蜀中士大夫讚賞。其詩詞短小、平易、細膩、傳神,多數近似白描,往往在寥寥數十字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孟昶夜寢喜聽滴水之聲,宮人為了取悅於他,便用水車踏水模擬灘頭細流,花蕊夫人曾作宮詞記之:水車踏水上宮城,寢殿簷頭滴滴鳴。助得聖人高枕興,夜涼長作遠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