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曆史事實嗎?
宋仁宗趙禎(1010~ 1063年),是宋真宗第六子,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死後,他開始親政。在位時間為1022年至 1063年,共 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關於宋仁宗趙禎的身世,有一種流傳至今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曆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這一故事經過千年的演繹流傳,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京劇、蒲劇等有《狸貓換太子》、《遇後》、《打龍袍》,梨園戲有《陳州賑》,漢劇有《拷寇珠》,秦腔有《抱妝盒》,淮調有《斬郭槐》,演繹的都是這個傳奇式的故事。雖然內容各有不同,但卻大同小異。那麼,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在宋朝真的發生過嗎?在《宋史》中對宋仁宗身世的記載是這樣的,《宋史·仁宗本紀一》:“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諱禎,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獻皇後無子,取為己子養之。 ”《宋史·仁宗本紀二》:“明道元年春二月……丁卯,以真宗順容李氏為宸妃,是日妃薨……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後遺留物賜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為皇太後,至是帝始知為宸妃所生。”也就是說宋仁宗的確是李宸妃之子。
《宋史·後妃上》還記載了李宸妃與後來的劉皇後的這段公案: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後妃曾經生過 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後來,李氏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真宗去世後,趙禎即位,也就是宋仁宗。昔日的劉皇後成了劉太後,臨朝輔政,又掌權後宮,眾人都不敢冒著殺頭的危險來挑明這個真相,隻能眼睜睜看著仁宗母子不相認。天聖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劉太後晉升她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劉太後本想隻以妃子之禮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呂夷簡卻上書給劉太後說,仁宗現在雖然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後百年之後,一定會有人向仁宗稟告實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後家人,那就不是誰可以控製的了,所以應當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那時即便誰要說什麼壞話,仁宗也不會拿劉家怎麼樣的。劉太後認為宰相呂夷簡言之有理,於是就下令以一品禮安葬李宸妃。宰相呂夷簡又暗中吩咐內侍押班給李宸妃穿皇後裝入殮,並使用水銀裝箱,劉太後也一一默許了。李宸妃的喪禮因此舉行得極為隆重。
1033年,劉太後死後,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製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麵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宸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麵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做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隻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宸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歎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後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後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所以,從《宋史》中的記載來看,曆史上不存在“狸貓換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沒有流落到民間。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包拯為李宸妃鳴冤這樣的故事呢?包拯是《狸貓換太子》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曆史上,他與這樁公案無任何聯係。包拯於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踏上仕途,開始做建昌知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無從參與宮廷鬥爭。到他進入中央政府,仁宗已經親政很久了。包拯使“狸貓換太子”一事大白天下隻是戲劇小說中的演繹而已。
李師師在北宋滅亡後結局如何?
宋徽宗趙佶(1082~ 1135年),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他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師成、李彥、童貫、朱勔、王輔等奸臣,時稱“六賊”。導致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但是他卻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和書法家。他畫的花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