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描繪工細入微,尤善花鳥畫,設色均淨,富麗典雅,筆墨精妙,造型生動,神形兼備。除擅長繪畫外,還兼善書法,風格挺健秀麗,稱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趙佶一生生性輕浮,除了愛好繪畫和書法外,他還嗜好女色如命,甚至,他竟然到青樓中幽會歌妓李師師。
李師師,生卒不詳,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本姓王,四歲時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師師。
據載,她氣質優雅,通曉音律書畫,芳名遠揚開封城。當時的文人的筆記小說中記載著她與不少文人如周邦彥、晁衝之等人的交往。清人史夢蘭有詩:“宋史高標道學名,風流天子卻多情;安安唐與師師李,盡得承恩入禁城。”宋徽宗在位期間,自政和
年間以後,也常微行出遊,乘小轎子前往李師師家。
由於李師師深得徽宗寵信,後來徽宗索性把她召入宋徽宗畫作內宮,冊封為瀛國夫人。李師師以枕邊風,權傾朝野,相傳聚眾梁山泊起義的宋江,打算歸順朝廷時,想利用李師師與徽宗的關係,也偷偷進入汴京訪李師師。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進逼開封,徽宗將皇位讓給太子欽宗。李師師失去靠山,“廢為庶人”,並被驅出宮門,地位一落千丈。據《李師師外傳》,她為了免禍,曾彙集徽宗賞賜的錢財,獻給官府,以助河北軍餉,並自乞為女道士。靖康元年,欽宗下令籍沒李師師家。《三朝北盟會編》載“靖康之年,尚書省直取金銀,奉聖旨:‘趙元奴、李師師,曾經抵應倡優之家,逐人籍沒,如違並行軍法’。”不久,汴京淪
陷,北宋滅亡。經過這次變故,權勢傾天的李師師成了一貧如洗的平民女子。不久,金兵第二次圍攻汴京,並俘虜徽、欽二帝和趙氏宗室多人北返,而李師師的下落也變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了。
李師師其人其事,頻見於宋人筆記,綜觀曆代記述,有關李師師的下落,大致有三種說法。
殉節說:有一本佚名的《李師師外傳》,說金人攻破汴京後,對這位芳名遠播的名妓“必欲生得之”,費了很大周折,還是由大漢奸張邦昌幫著找到了她。宴席之上,李師師慷慨陳詞,痛罵張邦昌,而後吞金簪自殺。臨死之前,她大罵張邦昌:“師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誌。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稷?”清朝人士黃廷鑒《琳琅秘室叢書》也據此稱讚她的殉國行為是大丈夫氣概的表現,“師師不第色藝冠當時,觀其後慷慨捐生一節,饒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賤,不得與墜崖斷臂之儔,爭輝彤史也”。認為這一行為將在曆史上永放光芒。後世的通俗小說多沿襲這一說法。但對於這一記載,大多數學者表示懷疑,認為不過是後人借塑造李師師這一形象諷喻當世。
被俘北上說:李師師在汴京失陷以後被俘虜北上,到了北國鹹州一帶,被迫嫁給一個病殘的老軍為妻,最後淒涼悲慘地死去。後世的通俗小說也有不少沿襲這種形式的說法。但小說的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來抒發亡國的感慨,恐怕沒有什麼事實依據,因而學者多對此說持有異議。
老死江湖說:《青泥蓮花記》記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複向時風態。”張邦基《墨莊漫錄》書中稱李師師被籍沒家產以後,流落於江浙一帶,有時也為當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間,李生與同輩趙元奴及築毯吹笛袁綯、武震輩,例籍其家。李生流落來浙,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憔悴無複向來之態矣”。清初陳忱《水滸後傳》繼承了這一說法,說李師師在南宋初期,流落臨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嶺,操舊業為生,“唱柳耆卿‘楊柳外曉風殘月’ ”。
宋代評話《宣和遺事》也有類似記述,但添加了“後流落湖湘間(今湘南一帶),為商人所得”。宋人劉子翬《汴京記事詩》雲:“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金檀板今無色,一曲當年動帝王。”這個說法,淒淒切切,充滿惆悵之感,頗有“門前冷落車馬稀”和“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時人的借托。
據情理分析,似乎最後一種說法較合情理。在汴京失守前,實際上李師師已廢為庶人,當了女道士,她藏匿於民間,流落於江浙、湖湘一帶是可信的。金軍攻陷汴京後是根據降臣官員提供的名單索取皇宮妃嬪的,而李師師已不在京城,不可能在名單之內,因而說她被點名索取或被擄北國是不成立的。當然,李師師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子,有關她的傳聞,不免有許多臆測和訛傳的成分。因而她的歸宿究竟如何,恐怕永遠是難解之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