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宋夏金元——群雄逐鹿中原
我要明言:金國要歸還我的母親韋太後,我不以議和為恥。不然的話,我不怕對金國用兵!”“如果我母親韋太後果然能回南宋,我們自當謹守誓約,如果沒有回來,雖然有誓約,也是一紙空文。 ”1141年十一月,宋金達成和議,曆史上稱為紹興和議,最後,金國送回了宋高宗趙構的母親韋太後,而宋高宗的哥哥宋欽宗趙桓當時攔住韋太後的車轎,痛苦地央求韋太後:“請回去告訴九弟(趙構),隻要能讓我回去,有間普通的房子住,我就心滿意足了。”但是趙桓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最終死在金國。在京杭大運河交彙處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橋,當年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後南歸時就從這兒登岸。現在新建的映月橋上,仿古設施的雙龍閣和雙龍戲珠浮雕相當逼真地再現了當年情景。宋高宗母子重逢,喜極而泣。韋太後回朝後,被宋高宗尊封為“顯仁太後”。我們可以看出宋高宗趙構是個孝子,宋高宗提出放了生母就議和,那麼金國肯定也會提出相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殺嶽飛,放其母。而且曆史事實是宋高宗在 1141年十一月達成宋金和議之後的 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農曆除夕夜,趙構“特賜死”嶽飛,而當時韋太後可能正在歸途之中。
秦檜根據宋高宗的指示,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嶽飛死時年僅 39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嶽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麵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嶽飛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然而宋高宗思念母親而殺嶽飛隻是原因之一,嶽飛之死還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是,宋代皇帝有猜忌大將的傳統。先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來又有“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製度,對武將很不信任,對擁有兵權的大將更是疑忌。曆史上的嶽飛既是一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一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給他,被嶽飛退回;年輕時嶽飛喜歡喝酒,皇上勸了他一次,他從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給他蓋房子,他不要,並且說:“敵未滅,何以為家?”嶽飛如此高尚,如此廉潔奉公,而又常打勝仗,如此得民心軍心,他意欲何為?宋高宗對所謂的“嶽家軍”更是敏感,顧慮重重,對嶽飛更是不太信任的。
其次,嶽飛的北伐口號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這正中宋高宗的要害。再次,嶽飛在要求宋高宗冊立太子的事情上也使得宋高宗對嶽飛不滿。顯然嶽飛被殺害,一方麵有宋高宗思念母親的緣故,另一個方麵從嶽飛的政治單純和精忠報國來看,宋高宗也有自私陰暗的一麵,他對嶽飛沒有好感,並且獨獨沒有給嶽飛平反。直到宋孝宗時才給嶽飛加諡武穆。但是放到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嶽飛之死與南宋初年複雜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息息相關,也許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說到底可能就是人性的悲劇!
宋代詞人李清照是美女還是醜女?
李清照(1084~約 1155年),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以詞著名,
兼工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這樣一位多愁善感、文才超眾,而且從小生活安逸,在書香人家長大的女子,使我們這些後代人在談及她時,往往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定式思維——把她與林黛玉這樣的女子聯係起來。因此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作家,很少有人認為她是醜女詞人。其實李清照究竟是美女還是醜女,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世人對她的容貌都是憑想象和猜測來理想化並加以美化的。李清照給人以文弱纖細的形象純粹是她的名字和後期淒淒慘慘詞作的影響。首先說名字,每一位讀者讀到“清照”二字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覺。“名字清照”讓人感到冷清文弱。至於李清照的“瘦”主要來自她的詞作,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
黃花瘦”,等等。這裏是她的詞因“瘦”字使用得恰到好處,瘦字傳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而不是說她人的體形“瘦”。可惜千百年來文學家、畫家把詞中之“瘦”混同於人體形之“瘦”,從而給人們勾勒出一個瘦弱李清照的形象。有人從李清照的詞作和人生經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實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體形魁梧高大,額頭寬闊,性格外向,甚至有點粗魯的女強人形象。而且,話說回來,即使是文弱纖細也不一定見得就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