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經洞用壁畫封閉千年之謎
位於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的諸多洞窟中,最為馳名的首推第 17窟——藏經洞。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始於十六國,終於五代宋初,曆時近 7個世紀,因而,敦煌的這些文獻寫本本身也是研究中國書法的活資料。而文獻中除大量漢文文獻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非漢文文獻,如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粟特文、龜茲文、梵文、突厥文等,這些多民族語言文獻的發現,對研究古代西域中亞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藏滿瑰寶的藏經洞竟是在無意中被發現的。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即 1900年的 6月 22日,這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原本是滄海一粟,一個瞬間而已。然而,正是這一天,一位道士的偶然之舉,改變了莫高窟的命運。王圓籙(1849~ 1931年),道號法真,湖北麻城人。1897年或 1898年,他雲遊到敦煌莫高窟時,發現莫高窟前的木質棧道大都毀壞,堆積如山的流沙因長期無人清理而把最下層的許多洞窟給掩埋了。於是,他雇傭楊某幫其清理積沙。這天,楊某在休息抽煙之後。當他把點煙燃剩的芨芨草無聊地插進甬道北壁的裂縫時,芨芨草竟插不到底。楊某異常驚訝,用手敲了敲牆壁,感覺裏麵是空的,敦煌莫高窟便立即報告了王道士。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王、楊二人打開牆壁,去掉封泥,找到洞口,眼前的一切在燭光的照耀下令二人驚呆了:高約 2米、寬約 27米的洞窟裏堆滿了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紙畫、法器等文物 5萬餘件。震驚世界的敦煌藏經洞,就這樣被王道士二人在無意間發現了。
當你站在洞窟門前,望著這小小的石室,定會思緒萬千,滿腹狐疑。裏麵曾經堆置的 50000卷震驚中外學術界的經卷、文書,是什麼時候、什麼人、由於何種原因存放的?何時將洞門封住,輕鬆地抹上泥皮,繪上了壁畫?
敦煌學專家、學者鑽進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資料中仔細地查閱,從未找到解謎的文字記載,隻好另辟途徑,根據其他曆史資料進行推斷,提出了多種假說,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主要說法有這樣幾種:有人認為洞中的文書是敦煌各寺院集中在一起的廢棄物,即所謂“廢棄說”;還有人認為洞中的文書是因為避免戰亂而有目的地藏起來的,即所謂“避難說”。
主張“廢棄說”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他是第一個來掠取這批寶物的外國人。斯坦因是匈牙利人,當時在英國所屬的印度政府供職。他是一位考古學家,在藏經洞未發現之前,曾三次到中亞探險。當他得知敦煌發現古董時,於 1907年來到了敦煌。幾經周折,終於買通了王道士,他從中挑選了許多好的寫本、絹畫等,拉了滿滿 24箱寫本和 5箱藝術品,經過長途跋涉,於 1909年運到了英國倫敦,入藏倫敦大英博物館。他對這批寫本和絹畫進行研究,他認為這些經卷文書都是當時敦煌僧眾拋棄無用的廢品。因佛經眾多,為尊重佛法佛典,這些用過的經品既不能丟棄,也不能燒毀,隻好用這個石室封存起來。而且藏經洞內沒有整部大藏經和其他珍貴物品,大多是殘卷斷篇,夾有不少疑偽經,甚至還有不少錯抄的廢卷和塗鴉之雜寫,乃至作廢的文書與過時的契約,等等。在藏經洞封閉時,即曹宗壽當政時期(1002~ 1014年),敦煌僧侶已向內地請求配齊了大藏經。並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銀字大藏經,還有錦帙包裹、金字題頭的《大般若經》。整部大藏經沒有被收藏,收藏的反而是殘經破卷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當時實在沒有實用價值被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