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藤枝晃也主張“廢棄說”,但他認為廢棄的原因是隨著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印刷的佛經取代了卷軸裝的佛經;圖書館的重新布置導致了原來的卷軸佛典遭到廢棄,時間是在 1002年以後不久。
主張“避難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人伯希和,他是一位漢學家,不僅精通漢語,而且還精通中亞的幾種文字,當他得知敦煌莫高窟有古代寫本的消息後,1908年,他到了莫高窟,雖然洞內的寶物已被斯坦因洗劫了一部分,但他仍然從剩下的珍品中掠走了許多珍貴文物。伯希和根據他所掠取的文書,認為這些文物是為了避免當時的戰亂而被封起來的。唐代發生了“安史之亂”以後,駐紮在敦煌的軍隊被調入內地平定叛亂,經卷和文書被藏於石室中封閉保存,是莫高窟的僧人為躲避戰亂,使經卷文書免於戰火而存放的。
中國有的學者也主張避難說,但在具體封閉時間上又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較普遍的說法是,宋初西夏人占領敦煌之前,千佛洞下寺的僧人為躲避戰亂,臨走前便把經卷、佛像、雜書等藏入洞內封閉。待戰亂過後再回來啟用。誰知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無音訊,此洞便成為無人知曉的秘密。
又有一種說法把封閉時間定為宋紹聖年間(1094~ 1098年),認為藏經洞的封閉與伊斯蘭教的東傳有關。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哈拉汗王朝向宋朝要求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讚同。這一消息傳到敦煌,佛教徒們驚慌失措,恐懼萬分,便采取保護措施,將千佛洞的經卷、佛像、文書全部集中堆放進石室封閉,免受其害。還有宋皇之後(1049年)說、曹氏封閉說、元初說、元明之際說等,均為逃避戰亂說。
以上有關藏經洞的封閉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迄今仍無定論,有待進一步挖掘旁證資料,解開藏經洞封閉之謎。
中國僧人頭上的戒疤是怎麼來的?
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眾所周知,佛教中有剃度製度,即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發。實際上,從東漢開始傳入我國的漢傳佛教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廟裏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廟的住持,則是有八或九個戒疤的“高級和尚”或是“特級和尚”。而第十個戒疤卻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在中國十個戒疤的“首席和尚”擁有者不超過五個。
為什麼出家人頭上以前會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關於其起源,依談玄《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沙門誌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炷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炷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人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然而這並非是佛教的原創製度,而且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征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蓋因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因此漢地青壯年紛紛剃發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軍隊無法分辨真偽,因此蒙古統治者以燒戒疤來區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這種方式。從元朝以後,一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燒戒疤止,戒疤成為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