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建文帝下落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之孫。由於朱標早逝,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朱元璋在位之時,為了鞏固大明王朝,實權始終掌握在朱姓子孫的手中,他先後分封自己的子孫為藩王,分駐全國各要害之地,這些分封藩王都手握重兵,稱霸一方,朱元璋在世之時,都還老老實實,不敢有什麼非分之舉。但朱元璋死後,他們根本不把懦弱無能的建文帝朱允炆放在眼裏,個個飛揚跋扈,不服從中央政府的管轄。

為了削除地方藩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建文帝采納了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議,厲行削藩之策。這一措施觸動了眾藩王的利益,於是,對朱元璋安排朱允炆繼位本來就心懷不滿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借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鬥,朝廷軍隊最終難以抵擋強大的燕軍,朱棣率軍攻進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裏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

據永樂年間《太宗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燕王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後,建文帝求和不允,隻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建文帝攜皇後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隻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孺傳》均持此說。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貴州的一個寺廟當了和尚。據說,在燕王朱棣圍城之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裏邊有三張度牒,所謂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麵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上麵寫道“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這是太祖皇帝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今天,傳此密匣,告知自己剃發為僧,從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帝剃發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開始了浪跡天涯遊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裝出逃之後,皇後馬氏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燒城,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迫於壓力,便謊稱建文帝已自焚而死,並指認皇後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此時火中找出的屍體已被燒得麵目全非,難以辨清,就這樣朱棣信以為真,沒再追究。

而對於建文帝到了哪兒當和尚,也存在多種觀點。觀點一,江蘇吳縣。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傳》裏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建文帝自焚而死的事,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削發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 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城後,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複國之意。後來,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 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觀點二,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據《平壩縣誌》記載:高峰寺內齋堂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底有一塊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的銘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塊石碑上刻有開山祖師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經過。以此,後人推測此處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後的歸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