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我國造船技術在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西周時,建造的海船就能東達日本。秦漢時,更能遠航至爪哇、柬埔寨、印度和斯裏蘭卡等國。到了唐代,我國建造的大船,已可乘坐六七百人,而宋元時代,又增大船體,可乘近千人。由於指南針的運用,使得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安全可靠。曆史悠久的造船業和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加上明初強盛的國力,為鄭和能大規模地建造遠洋船隊出使西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和物質條件。
為盡快造出下西洋所需的艦船,鄭和派員協助新建和擴建了許多船廠。船廠分工很細,木工、鐵工、篷工、櫓工、索工、漆工,樣樣齊全。大船廠還附設許多小作坊,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造船體係。據《明史·鄭和傳》記載,經過緊張準備,明朝共造出航海“寶船”63艘,最大的長 44丈 4尺,寬 18丈,普通“寶船”的實際尺度雖無記載,但也是“體勢巍然,巨無與敵”。巨型“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 15118米,寬 616米,船有 4層,船上 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 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千人。《明史·兵誌》也記載說:“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
除了“寶船”還有 4種船,分別是“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
但是,近來卻有專家學者懷疑鄭和下西洋船隊中巨型“寶船”是否真的存在過。他們認為明永樂年間,朱棣施政辦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當時最大的木結構實體。其大小也不過寬 6396米,深 3720米,高 3505米。而大號寶船上僅船樓的麵積就大大超過了它,從封建的宗法禮儀上講,作為宦官的鄭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而且鄭和寶船的長寬比例不協調,“長 44丈 4尺,闊 18丈”,長寬比大致為 24666∶1,比例之小使“寶船”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個方盒子。再次《天妃經》卷首插圖顯示鄭和下西洋船隊雄姿,圖中的船型應當是下西洋主要船型,但卻不是巨型寶船,巨型寶船既巨大,又重要,理應充當“主角”,為什麼反而不被描繪呢?
肯定鄭和船隊有寶船的專家認為,在中國古代,宮殿的營造法式是有嚴格的等級界限,而艦船則被視為海上的移動城池,屬於軍事設施的一種,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近年來在我國沿海地區陸續出土了一批宋、元、明時期的古船遺骸,其中有的古船經測算,其長寬比大致約為 24∶1,雖然這些船的尺寸不能與寶船相比,但也證明了宋明時期我國的確存在一種“粗”腰身的船型。而且,經過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研究,發掘出一根約 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巨型寶船大小相符。至於《天妃經》卷首插圖沒有描繪巨型“寶船”之事,很可能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占主體地位的是普通型的“寶船”,於是畫作對其描繪而不描繪少量的巨型“寶船”,這也有可能,而且伊本·白圖泰(1304~ 1377年)遊記中早已記錄中國巨大的 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這也可作為 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清晨,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開始了首次出使西洋的遠航,從此揭開了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外交、航海史上的光輝一頁。
鄭和航海,主要依據的海圖是《針經圖式》,此圖是依據沿海船民的實際經驗,結合當時的航海技術製作而成,用以指引航船的路程。可惜,這份寶貴的《針經圖式》早已失傳。但《鄭和航海圖》流傳至今,此圖共 40幅,詳細記載了從南京下關寶船廠出發,出長江口,沿蘇、浙、閩、粵海岸航行,跨過南海及印度洋,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航線。這種航線,係借用羅盤,采用“更”、“托”、“針位”加以確定的。以 60裏為“更”,以“托”避淺礁,以“針位”取航道。航程中,需隨時掌握航行幾更可到某地;又必須沉繩海底,測量水深幾托,探知何處有暗礁;還需根據針路,察明海島的方位。《鄭和航海圖》中詳細地描繪著航經各國的方位、航程之遠近及航行之方向,對何處宜於停泊,哪裏有礁石,什麼地方有淺灘,都一一標明。這樣,在海上航行也就無異於在陸地上走平道了。